我妈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,我正在埋头干一碗泡面。真的,就是那种最普通的红烧牛肉面,热气腾腾。她坐在我对面,表情有点不自然,搓着手,欲言又止。然后,她深吸一口气,说她和我哥,对,就是我亲哥,要结婚了。
“哐当”一声,筷子掉在地上。
脑子里嗡嗡作响,比泡面还烫。那感觉,怎么说呢,就像一部伦理剧的狗血剧情,毫无预警地砸在了自己头上,还是现场直播。我哥,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,抢我零食、帮我打架的亲哥,马上就要变成我的…… 继父 ?

这天底下最荒诞的事情,莫过于此。
第一个冲进脑子里的问题,不是祝福,不是反对,甚至不是我妈的幸福。而是那个最现实、最迫切、最让人脚趾抠地的难题:以后, 兄弟成了继父怎么称呼 ?
叫“哥”?那当着外人的面,我妈怎么介绍?“这是我爱人,也是我小儿子的哥哥。” 听听,这像话吗?别人不以为我们家脑子有什么毛病才怪。
叫“爸”?饶了我吧。我对着那张看了二十多年、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脸,怎么可能张开嘴,吐出那个沉甸甸的字?那不是演戏,那是挑战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极限。我怕我一开口,自己先吐出来。这声“爸”,喊不出口,也根本不该出口。这不仅仅是一个 称呼 ,这是对过去所有记忆的一种背叛和颠覆。
叫名字?“喂,李伟!” 听起来像不像在公司里叫同事?太生分了,太刻意了。我们是兄弟啊,是血脉相连的 兄弟 。突然之间,连名带姓地喊,那份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,不就瞬间被一道无形的墙给隔开了吗?
那段时间,我们家的气氛,简直就是大写的 尴尬 。三个人坐在饭桌上,相顾无言。我需要酱油,不敢喊“哥,递下酱油”,也不敢喊别的,只能用眼神示意,或者自己站起来去拿。我妈和我哥,哦不,和我未来的 继父 ,他们俩也小心翼翼,生怕哪个词刺激到我敏感的神经。
家,不再是那个可以彻底放松的地方,而成了一个充满雷区的舞台。我们每个人,都成了演技蹩脚的演员。
说真的,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。我也在网上翻遍了各种帖子,想看看有没有和我一样的“天选之子”。发现这种情况虽然不多,但也不是没有。而大家给出的答案,五花八门,但核心思想其实很一致:这事儿,没有标准答案。
关键不在于那个 称呼 本身,而在于你们一家人如何看待和处理这段全新的 家庭关系 。
我后来想通了。是我自己钻了牛角尖。我总想着要找一个完美的、恰当的、能定义他新身份的词,但我忘了,人和人的关系,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。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堪称“奇葩”的家庭结构里。
所以,我决定主动出击。我找我哥,单独聊了一次。
那天晚上,我俩像以前一样,一人一瓶啤酒,坐在阳台上。谁也没先开口提那件“大事”。我们就聊小时候,聊以前的糗事,聊最近的工作。气氛慢慢放松下来,那种久违的兄弟间的感觉又回来了。
最后,还是我先说的。“哥,” 我说,“以后……我是不是该改口了?”
他愣了一下,然后笑了,笑得有点无奈,也有点释然。“你爱叫啥叫啥,” 他说,“你要是哪天真管我叫爸,我估计得吓得从椅子上摔下去。你永远是我弟,这事儿变不了。”
那一刻,我心里那块最硬的石头,终于落了地。
他说得对。 兄弟 ,这个身份是刻在血缘里的,是二十多年的共同生活烙印下来的,它不会因为一张结婚证就凭空消失。他首先是我的哥哥,然后,才是 妈妈 的丈夫。
所以,最后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?
很简单,也很朴实: 私下里,我照旧喊他“哥” 。这是我们之间最自然、最舒服的模式。喊“哥”,是在提醒我们自己,无论家庭结构怎么变,那份兄弟情谊的根基不能动摇。这声“哥”,是我们之间心照不含的默契,是维系我们关系的定海神针。
在有外人的正式场合,尤其是在需要介绍家庭成员的时候,我会选择一种更模糊但得体的处理方式。 比如,我会直接称呼他的名字,或者在我妈介绍“这是我爱人”之后,我点头微笑示意,避免了正面 称呼 的 尴尬 。有时候,别人问起,我会半开玩笑地说:“关系有点复杂,但我们是一家人。” 一笑而过,别人也不会真的追根究底。
最关键的一步,是和 妈妈 的沟通。我告诉她我的想法,告诉她我依然会像以前一样尊重她,也会尊重她的选择和她的伴侣。但我无法将 哥哥 完全视为一个“父亲”的角色。我妈也理解,她想要的不是一个形式上的“父子关系”,而是家庭的和睦。只要我们彼此心里舒服,叫什么,真的只是一个代号而已。
所以,如果你也遇到了“ 兄弟成了继父怎么称呼 ”这个天大的难题,我的建议是:
第一,先处理情绪,再处理问题。 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消化这个冲击。愤怒、不解、觉得荒诞,这些都是正常反应。别急着去定义关系,先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。
第二,沟通,沟通,再沟通。 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。把你的困惑、你的不适,坦诚地告诉你的 兄弟 和你的 妈妈 。一家人,关上门来说话,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。听听他们的想法,找到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平衡点。
第三,别被“称呼”绑架。 纠结于一个词,会让你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——那就是如何与他们构建一种新的、健康的 家庭关系 。记住,行动远比语言重要。你如何与他相处,你是否尊重他作为 妈妈 伴侣的身份,这比你叫他什么重要一百倍。
如今,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。我们家,也从最初的 尴尬 、磨合,走向了一种奇异的和谐。我还是叫他“哥”,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,在我没钱的时候塞给我几百块钱。饭桌上,他会给 妈妈 夹菜,也会顺手给我夹一筷子我爱吃的红烧肉。
我们成了一家人,一种新型的、有点特别、但同样温暖的一家人。而那个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 称呼 问题,早已变得不再重要。
因为我知道,无论叫什么,他都是我哥,那个和我流着同样血的男人。这就够了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