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问题,问得有点儿……瘆人。但你别说,还真问到点子上了。平常人谁琢磨这个啊?一辈子都未必能见着一回。可这事儿吧,它就跟埋在老黄历纸堆里的秘密似的,不说,就慢慢没人知道了。所以今天,我就跟你掰扯掰扯, 三道棺材怎么称呼 这事儿,背后到底藏着多深的门道。
首先得把一个概念给拎清了,咱中国人办丧事,那讲究可海了去了。尤其是在这最后的“阴宅”上,那更是半点马虎不得。你问的“三道棺材”,这在行话里,或者说在老例儿里,它压根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,得分情况。得分什么人,什么事儿,什么年代。
最正统,也是最“高大上”的一种情况,其实不叫三道棺材。那叫“ 棺椁(guǒ)之制 ”。

看见没,多了一个字, 椁 。
棺 ,是里头那个,直接盛放逝者的。 椁 ,是套在棺外面的那个大套子。一层棺,一层椁,这叫“一棺一椁”。要是身份再尊贵点,那就“一棺二椁”,甚至更多。你说的三道,很可能就是指“ 一棺二椁 ”这种情况。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。在古代,这是帝王将相、王公贵族的专属待遇。
你琢磨琢磨,曾侯乙墓出土的那个,里里外外套着,那叫一个震撼。最里头是内棺,外面是中棺,最外面是外椁。这不就是“三道”吗?但人家不那么叫。在那种语境下,你问“三道棺材怎么称呼?”,懂行的人会告诉你,那叫“ 天子之椁 ”,是规矩,是礼制,是身份的象征。每一层用的木料都不一样,什么 金丝楠木 、梓木、柏木……层层递进,不光是为了保护,更是为了彰显死者生前的荣耀和地位。说白了,那就是阴间的“三进四合院”,奢华至极。所以,第一种称呼,它不是一个词,而是一套制度的描述: 棺椁套棺 。
这是一种情况,是“喜丧”,是荣耀。但还有另一种情况,那可就完全不是一个味儿了。
这种说法,就比较偏民间,甚至有点迷信色彩了。如果一个家庭,在短时间内,接二连三地有人去世,办了三次丧事,那门口停放的,或者说这家用掉的,就是“三道棺材”。
这时候,它叫什么?
它没有一个雅致的名字。乡里乡亲的,可能会在背后悄悄地议论,说这家“ 走了三口 ”,或者更直接点,叫“ 连三材 ”。这个“材”,就是寿材的“材”。这称呼里头,你听听,全是叹息、恐惧和同情。它不再是荣耀的象征,而成了一种不祥的标记。
我小时候,听我爷爷讲过村里的旧事。说隔壁村有一户人家,一年之内,先是老人走了,没过百天,儿子又因为意外没了,年底儿媳妇也病倒了……那一年,那户人家的院子里,就搭了三次灵棚,用了三口寿材。村里人路过他家门口,都绕着走,觉得晦气。那种压抑的气氛,光是听着,都觉得脊背发凉。所以,在这种语境下, 三道棺材怎么称呼 ?它被称作一种“ 凶丧 ”的代名词,没人会去正经地给它起个名儿,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悲剧和某种不可言说的“煞气”。
你看,同样是三道棺材,一个在天上,一个在地下。一个代表着“升官发财”的极致追求(棺材的谐音),一个代表着家族运势的跌落谷底。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复杂之处,任何事物,都得放在具体的“情境”里去理解。
除了这两种,还有没有别的?有。但就更偏门了。
比如,在一些特定的民间传说或者地方习俗里,为了镇压某种极凶的邪物,可能会用到所谓的“三层套棺”。但这已经脱离了正常的丧葬范畴,进入了志怪小说的领域。那种东西,可能就被叫做“ 三叠镇煞棺 ”之类的,一听就不是凡品,透着一股子玄乎劲儿。但这终究是传说,当不得真。
所以,咱们再回到你最初的问题: 三道棺材怎么称呼 ?
如果你是在博物馆里,指着帝王墓葬的复原模型问,我会告诉你,那叫“ 棺椁之制 ”,是古代丧葬礼仪的巅峰体现,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。
如果你是在一个乡土故事会里,听老人讲过去的奇闻异事,那它可能就是“ 连三材 ”,是一个家庭悲剧的缩影,充满了宿命感和无奈。
说到底,一个称呼,背后是一整套的文化逻辑和情感态度。它不是一个冰冷的词汇表,而是活生生的人,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时,所表现出来的敬畏、恐惧、炫耀、悲伤……种种复杂的情绪。
我们这一代人,离这些老例儿越来越远了。别说“椁”字怎么写,很多人连“棺材”本身都很少见到了。火葬成了主流,那些关于木料的讲究,关于尺寸的说法,关于仪式的繁琐,都随着袅袅青烟,淡去了。
但这不代表它们没有意义。恰恰相反,了解这些,就像是给自己的文化基因补上了一小块拼图。你会突然明白,为什么老一辈人对“死”这件事看得那么重,那么讲究。因为在他们眼里,死亡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。那个小小的“阴宅”,承载的是生者对逝者最后的爱与责任,也是一个家族对祖先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祈福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碰到类似的问题,别嫌它古怪,别嫌它晦气。试着去探究一下它背后的故事。你会发现,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称呼和讲究里,藏着我们民族最深沉的哲学和最朴素的情感。它不是一个冰冷的称呼,它是重量,是记忆,是血脉里流淌的,关于生与死的最后一丝敬畏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