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,你要是以为就一声“哥”那么简单,那你可就太天真了。
真的。那一声称呼,从姑娘嘴里出来,飘到客人耳朵里,再钻进心里,绕了多少个弯,藏了多少盘算,外人看不懂,也想不明白。这根本不是个称呼问题,这是个技术活,是情商、是眼力见儿、是心理战,甚至可以说,是一门生意开张的第一笔投资。
最泛滥的,当然是 哥 。

这个字,简直是万金油。上到六十下到二十,只要是个男的,喊一声“哥”准没错。但你细品,这一个字里的调调可就千差万别了。对那种看起来斯斯文文、有点拘谨的,那声“哥”得带点儿甜,软糯糯的,像棉花糖,一下子拉近距离,让他放松下来。对那种一看就是江湖老手、呼朋引伴的,那声“哥”就得爽利,带点儿江湖气,透着“我懂你”的默契。
有时候,姑娘们会故意拖长了音,“哥——”,尾音拐个弯,那里面就全是故事了,是撒娇,是试探,也是钩子。你别小看,就这一个字,语气的不同,能决定你今晚是开一瓶啤酒还是开一瓶路易十三。
但总喊 哥 ,也显得没水平,没特色。尤其是对那些真正有分量的客人。
这时候, 老板 和 X总 就得登场了。
什么时候喊 老板 ?当你摸不清对方底细,但看他那气场、那派头,就知道不是一般人。也许是旁边的人带来的,没介绍,但点酒点烟眼睛都不眨一下。一声“老板”,不具体,但分量够。既捧了他,又给自己留了余地。这声“老板”喊出去,就是在告诉他:“我认出您不是凡人了,您看着办。”
而 X总 ,那就是精准打击了。
能喊出“李总”、“王总”,说明什么?说明姑娘下功夫了。可能是从经理那儿听来的,可能是从客人同伴的对话里捕捉到的,甚至可能是上个洗手间的功夫,就跟别的姐妹交换了情报。这声 X总 一出口,效果完全不一样。它代表着一种专属感和被重视的感觉。
你想想,一群人里,别人都喊他“哥”,或者模糊地喊“老板”,就你,清清楚楚地喊出“陈总,您喝点什么?”他心里能不咯噔一下吗?他会觉得,这个姑娘不一样,她用心了,她记住我了。这种“被记住”的感觉,在夜场这种流光溢彩、人来人往的地方,是稀缺资源。它能瞬间把一个姑娘从“众多选择之一”提升到“特别的那一个”。
当然,这里面也有风险。姓喊错了,那比什么都尴尬,简直是灾难。所以,没十足的把握,宁可用模糊的 老板 ,也别冒险用 X总 。
再说说 帅哥 。
这个称呼,现在用得越来越少了,或者说,用得越来越讲究了。为什么?因为廉价。满大街都能听到的词,在这里就失去了它的价值。
一般什么情况用?对那些明显年轻、看起来消费能力不那么强的客人。一声“帅哥”,既是打招呼,也带点儿敷衍。潜台词是:“我知道你没那么有钱,但我还是礼貌性地夸你一下。”当然,也有真觉得对方帅的,那语气里的真诚是藏不住的。
但你敢对一个五十多岁、大腹便便、戴着金表的“总”,喊一声“帅哥”吗?
你试试。
那不是夸奖,那是嘲讽。他会觉得你看不起他,觉得你没眼力见儿,觉得你把他和他最看重的“身份”、“地位”、“财富”剥离开来,只看到了他那张不再年轻的脸。那完了,你今晚别想从他那儿拿到一分钱小费。
所以你看,一个称呼,就是一次阶级划分,一次价值判断。姑娘们的眼睛,比X光还毒,扫你一眼,从你的穿着、手表、谈吐、眼神,到你身边坐着什么人,就能迅速在心里给你做好客户画像,然后匹配一个最精准的称呼。
这还只是初级阶段。
真正厉害的,是能从 X总 过渡到更亲密的称呼。
比如,从 李总 ,变成 强哥 。这一步跨越,意义重大。这说明关系已经从纯粹的商业交易,开始掺杂进一点点“人情味”了。不再是仰视,而是稍微拉平了一点。这一声 强哥 ,喊得既有对大哥的尊敬,又带着点自己人的亲昵。客人会非常受用,觉得在你这里,他不仅仅是一个会付钱的“总”,他还是一个被你当成“哥”的男人。
最高级的,是创造专属昵称。
这需要极高的情商和恰到好处的时机。可能是在某次聊天中,抓住他提到的一个梗,或者他自己说的一个外号。比如他自嘲自己胖,你就可以在合适的氛围下,开玩笑地叫他一声“小胖哥”(当然,分寸感是魔鬼),如果他笑了,那这个称呼就锁定了。
这种专属昵称,是关系的护城河。它意味着你们之间有了共同的、私密的语言。当他下次再来,在一片“老板”、“X总”的奉承声中,你凑到他耳边,用不大不小的声音喊出那个专属昵称,那一瞬间,他就被你彻底拿下了。他会觉得,只有你懂他,只有在你这里,他才能卸下“总”的面具,做回那个有点可爱、有点不一样的自己。
所以,别再问“夜场女生怎么称呼客户”这种傻问题了。
她们不是在称呼客户,她们是在施展魔法。
那一个个从红唇里吐出的称呼,是钥匙,用来打开不同男人的心门;是筹码,用来在酒桌上博弈;是武器,用来在同行中脱颖而出;也是面具,用来保护自己那颗可能早已千疮百孔的心。每一个称呼背后,都是一次飞速的计算,一次精准的判断,一次不动声色的交锋。
这其中的辛酸与智慧,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