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问题,真要把我拉回南疆的某个午后了。那时候我正蹲在喀什葛尔一个巴扎的角落,假模假样地拍着一串干辣椒,其实耳朵早就竖起来,偷听旁边茶馆里那些戴着朵帕(doppa)的老头子们聊天。阳光烤着后背,空气里混着烤肉、香料和尘土的味道,一切都慢悠悠的。
一个满脸核桃纹的老大爷,端起茶碗抿了一口,然后冲着里屋的方向,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声。
具体喊的啥?这正是 维族老头怎么称呼老婆 这个问题的核心。

你如果去翻字典,或者问一个没在新疆生活过的人,他大概会告诉你,标准的叫法是 خوتۇن (xotun) 。没错,这个词就是“妻子”、“老婆”的意思,非常正式,就像我们在书面语里写“妻子”一样。你在一些正式场合,或者跟外人介绍时,可能会听到这个词。但说实话,我在南疆晃荡了那么久,在那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院落里、在葡萄架下、在热闹的巴扎上,这个词听到的次数,一只手都数得过来。
因为它太“正”了。太像普通话了。而生活,从来都不是讲普通话的。
那么,他们到底喊什么?
最常听到的,也是最有味道的一个词,是 كاماپىر (kampir) 。
你第一次听到这个词,可能会愣住。因为从字面上翻译,它的意思是“老太婆”。嘿,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尊重?换到咱们这儿,你要是当着面管自己媳妇叫“老太婆”,轻则被掐一下,重则晚饭都没得吃。
但在维吾尔族的生活语境里, كاماپىر 这个词,简直充满了宠溺和岁月沉淀下来的亲昵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年龄标签,而是一个时间的容器。喊出这个词的那个老头,他脑子里浮现的,绝对不是一个鸡皮鹤发的老太太,而是那个从一头乌发变成银丝,陪着他从风华正茂走到步履蹒跚的女人。这里面有几十年一起吃过的馕,一起种过的地,一起拉扯大的孩子,一起熬过的苦日子,一起享受过的甜西瓜。
我亲眼见过一个场景。在吐鲁番的葡萄沟,一个老大爷坐在自家院子的长凳上,修理着一把坎土曼。他老伴儿端着一盘刚洗好的葡萄出来,嘴里絮絮叨叨地埋怨他把土弄得到处都是。老大爷头也不抬,乐呵呵地回了一句:“哎呀,我的 كاماپىر ,就你话多!”
那个被称为 كاماپىر 的老太太,脸上立马飞起一抹红晕,嗔怪地瞪了他一眼,但嘴角那抹笑,比盘子里的马奶子葡萄还甜。
那一声 كاماپىر ,翻译成“老太婆”太生硬,翻译成“老婆子”又有点土气,我觉得最贴切的意译,或许是“我的老宝贝儿”或者“我这辈子就跟你了”。它是一种带着点儿戏谑,又无比笃定的确认。是一种“除了我,谁也不能这么叫你”的专属霸道。这是一种只有共同经历了漫长岁月,彼此的生命已经完全交织在一起的夫妻,才能喊出口的、独一无二的爱称。
当然,除了 كاماپىر ,还有更直接的。
比如,就叫她的名字。阿依古丽,或者古丽娜尔。这在咱们看来再正常不过,但在他们的文化里,一个男人,尤其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,在公开场合或者有外人的时候,大声地、亲昵地喊自己老婆的名字,本身就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在乎。那不是在叫一个家庭成员,而是在叫“她”——那个独立的、被他放在心尖上的个体。
还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,通过孩子来称呼。
比如家里最大的孩子叫艾合买提,那老头就会喊:“艾合买提的妈!”(Bala’ning anasi)。这种称呼方式,瞬间就把夫妻俩的关系拉入了一个更深的维度——我们不仅仅是爱人,我们还是这个家的共同缔造者,是孩子们的根。这种叫法,特别有烟火气,充满了家庭的温暖和责任感。它像是在宣告:你看,我们共同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家。
所以,你看, 维族老头怎么称呼老婆 ,根本不是一个词就能回答的。它像一个万花筒,不同的情境,不同的心情,不同的场合,那个称呼就跟着变。
它可能是茶馆里跟老伙计们吹牛时,一句带着炫耀的“我那个 كاماپىر 啊……”;也可能是在病床前,握着她的手,一声低低的、带着心疼的“阿依古丽……”;还可能是在儿孙满堂的家宴上,举起杯子,对着坐在对面的她说:“艾合买提的妈,来,喝一杯!”
这里面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“我爱你”,也没有那么多矫情的浪漫。他们的爱,都揉在了一个个刚出炉的馕里,晒在了一串串风干的葡萄干里,刻在了额头和眼角的皱纹里,最后,就浓缩在了那一声声听起来粗糙,却无比柔软的称呼里。
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?
就像你在沙漠里走了很久,又渴又累,突然看到一片绿洲。那片绿洲不是精心修剪的公园,它可能就是几棵胡杨,一口井,但它能救你的命,能给你最实在的慰藉。维族老头对老婆的称呼,就是那口井,朴实无华,却能滋润一辈子的光阴。
所以,下次你再去新疆,如果听到一个维族大爷喊他的老伴儿 كاماپىر ,千万别觉得奇怪。你只需要静静地看着他们,看那个老太太脸上露出的、少女般的羞涩与甜蜜,你就会明白,这是我能想到的,关于“白头偕老”这个词,最生动、最具体的画面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