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,一个生在紫禁城,长在锦衣玉食里的皇孙,每天张口闭口都是“我大明威武”或者“壮哉我大明”吗?别闹了。真要那样,他爹,也就是皇帝或者某个亲王,怕是得觉得这孩子脑子有点不清醒,忒不着调了。
“皇孙怎么称呼明朝” ,这事儿啊,真不是一个词儿能说清的。它更像一个俄罗斯套娃,你得一层一层剥开,看他在什么山头,唱什么歌。
首先,咱得把场景给分清楚了。

最隆重,最不是人话的场合,那肯定是祭天、朝会、接见外邦使臣这种时候。这时候,别说皇孙了,就是皇帝本人,都得端着,说的每一个字都得是写进史书里的范儿。在这种场合,那必须是 “皇明” 或者 “大明” 。
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:太和殿(当然明朝那会儿叫奉天殿、皇极殿,名字换来换去),香炉里头的龙涎香烟气缭绕,文武百官跟戳杆儿似的戳在那儿,大气不敢喘。小皇孙,如果他有幸能列席,穿着繁复的朝服,估计热得一脑门子汗,心里头可能在琢磨待会儿去哪儿斗蛐蛐。但他的嘴里,要是轮到他说话,或者在他写的文章、作的诗里,提到自己的国家,那必须是“仰承天命,肇造 皇明 ”这一类的调调。
“皇明”这两个字,分量极重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号,它是一种宣告,一种“我们老朱家是上天认证过的,合法性MAX”的政治宣言。“皇”字当头,直接把逼格拉满,告诉天下人,这是天子的王朝,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山头。所以,在官方文书、史册、碑文里, “皇明” 是最高规格的尊称。比如那本每个朱家子孙都得背得滚瓜烂熟的《皇明祖训》,开篇就是这么个调子,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而 “大明” 呢,稍微“日常”一点点,但依旧是正式得不能再正式的称呼。它强调的是疆域的辽阔和国力的强盛。在跟藩属国打交道的时候,用“大明”就特别合适,透着一股“我是天朝上国,你们都客气点”的劲儿。一个十几岁的皇孙,可能在读老师布置的《大明会典》或者《大明律》时,满眼都是这两个字。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、关于国家机器如何运转的宏大叙事。
但是,人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端着啊,那不成活僵尸了?所以,一旦脱离了那些需要表演的场合,皇孙的称呼立马就变得“接地气”了。
比如,在东宫或者某个王府的书房里,太傅、侍讲们给皇孙上课。讲到历史,讲到前朝旧事,总得有个对比吧?这时候,一个特别高频的词就出来了: “本朝” 或者 “国朝” 。
“前元如何如何,致使天下大乱,我 本朝 太祖高皇帝顺天应人……”
你听听,这个“本朝”,一下子就把距离感拉近了。它不是一个需要顶礼膜拜的图腾,而是一个正在进行时、与自己息息相关的“当下”。这个词,冷静、客观,带着一种学术探讨的意味。皇孙在写读书笔记,或者跟老师辩论某个政策得失的时候,用的就是这种口吻。这代表着他作为统治阶级预备役,开始学习如何审视、分析自己将要继承的这份家业。 “国朝” 也是一个意思,更侧重于国家、朝廷这个实体。
这还没完。最有趣、最有人味儿的,其实是在更私密的场合。
想象一下,夜深了,皇帝处理完一天累死人的政务,难得有点父子温情,把自己的宝贝孙子叫到跟前。或者,某个亲王在自己的府邸里,跟儿子(也就是皇孙)闲聊家常。
这时候,他会怎么说?
他会说“我 大明 的江山……”吗?太别扭了。
他最可能说的,是 “咱们家” ,或者 “咱们老朱家的江山” 。
对,你没看错。就是 “咱们家” 。
在那个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的时代,对于朱家的子孙来说,天下,就是他们家的产业。这江山社稷,就是他们家的生意,而且是垄断的、不容外人染指的独家生意。皇帝是董事长,太子是总经理,亲王们是分公司老总,而皇孙,就是预备进入董事会的储备人才。
所以,当他们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,那种口气,更像是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在跟子孙交代家业。
“这几年北边不大安生, 咱们家 的兵马钱粮,又得好大一笔开销。”
“你二叔在云南那边,做得不错,没给 咱们老朱家 丢人。”
“你给我想清楚了,你将来是要扛起 这片江山 的,不能再这么胡闹!”
听听,这里头没有那种空洞的宏大词汇,全是实实在在的责任、利益和血缘的绑定。 “皇明怎么称呼明朝” 这个问题的核心,其实就在这儿:对于皇孙而言,“明朝”不是一个外在的概念,而是他自身身份的全部。他姓朱,这个姓氏就和“大明”这个国号是同义词。
称呼“皇明”,是说给外人听的,是演给天下看的。称呼“本朝”,是放在历史坐标里,用来学习和思考的。而念叨着“咱们家”,才是午夜梦回,真正压在心头的那份沉甸甸的、无法推卸的宿命。
所以,一个皇孙的成长过程,其实也是对“明朝”这个概念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。从牙牙学语时,听宫女太监们口称“天朝”,到读书时,在故纸堆里认识“皇明”与“本朝”,再到逐渐参与政事,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这一切终究是“咱们家的事”。
他可能很少会像我们今天这样,把“明朝”两个字挂在嘴边。因为他就活在其中,这俩字儿对他来说,就像空气一样,无处不在,反而不需要时时提及。他会说“京城里如何”,会说“宫里头的规矩”,会说“祖宗的法度”。这些具体的、细微的指代,共同构筑了他语境里的那个“明朝”。
所以,下次再有人问,别再简单地回答“大明”了。你可以告诉他,这得看那个皇孙,是在奉天殿的丹陛上,还是在自家王府的后花园里;是面对着太傅的戒尺,还是面对着父王的期许。
不同的称呼,背后是不同的身份、不同的心境,和一个少年在朱红色宫墙里,所要面对的整个世界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