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问题,你但凡在城里找个写字楼,逮着谁问,对方八成得愣个半天。山里老人的父亲……怎么称呼?是啊,怎么称呼?这问题本身就透着一股子“外来”的生疏感。
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。你,一个背包客,或者一个搞采风的文化人,风尘仆仆地走进一座深山老林里的小村子。村口,有个抽着旱烟的老爷子,满脸褶子笑得跟核桃似的。你走上前,很有礼貌地问:“大爷,您身体真硬朗!冒昧问一句, 山里老人的父亲怎么称呼 啊?”
我敢打赌,老爷子那杆烟袋锅子得在手里顿一下,然后用一种看“外星人”的眼神瞅你。他不是不知道答案,他是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么问。

这事儿吧,它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。它背后,是一整套盘根错节的、快要被我们忘干净了的乡土伦理和人情世故。
首先,你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: 辈分 。在山里,尤其是在那些宗族观念还残存的地方,辈分大过天。你是什么辈分,就得说什么话,站在什么位置。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,他的父亲,如果还健在——那得是多大的岁数?百岁开外了吧?这种人,在村里那是什么概念?那是“老祖宗”级别的存在,是活着的历史,是整个村子的精神图腾。
所以,你一个外人,贸然跑去问“怎么称呼”,本身就是一种冒犯。因为你根本就不在那个“谱系”里,你没有资格去“称呼”他。你只能“提及”他,而且得用最尊敬的、最疏远的词。
村里人,跟老爷子同辈或者小一辈的人,在背后说起这位“老祖宗”,可能会说“ 老太公 ”或者“ 老辈子 ”。你听听这两个词,“太”和“老”,都是敬语的叠加,带着一种时间的厚重感。“公”,是尊称,不是“爷爷”那种亲昵。“辈子”,更像是说,那是上一辈子的、属于传说里的人了。这是一种既尊敬又保持距离的说法。
而更小的晚辈,比如村里的中年人、年轻人,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跟这位“老祖宗”说上一句话。他们提及的时候,会带着一种近乎神化的崇敬,可能会叫“ 老祖 ”或者“ 太爷爷 ”。这个“太”,已经不是简单的“曾祖父”那个“太”了,它带有一种极点的、顶峰的意味。
我记得小时候,我爷爷给我讲他爷爷的故事。他自己都快八十了,说起他爷爷,眼睛里还是有光。他不会直呼其名,甚至不会说“我爷爷”,他会咂咂嘴,嘬一口烟,然后缓缓地说:“俺们家那 老祖宗 ,当年……”你看,在他心里,那个人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亲人,而是一个家族的源头,一个符号。我们这些小屁孩,听得一愣一愣的,感觉那不是一个人,是山神土地爷一样的存在。
所以,你看, 山里老人的父亲怎么称呼 ,这个问题压根就没有标准答案。它完全取决于:
一、谁在问?你的身份是什么?二、在什么场合下问?是私下聊天还是公开场合?三、那位“父亲”是否还健在?
如果他已经过世了,那称呼就更多了。在祠堂里,牌位上刻的是他的名讳和尊号,那是给后代子孙看的。在村里人闲聊的故事里,他可能就是“李家那个最老的老太公”,是一个传奇故事的主角。
最关键的一点是,在那种环境里,你根本用不着“称呼”他。你见了他,如果真有那个福分见到,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恭恭敬敬地站着,由你身边的长辈来引见。长辈会说:“老祖,这是城里来的娃。” 你呢,你甚至连“老祖您好”都不用说,你点个头,鞠个躬,就已经是天大的礼数了。
你的沉默,你的姿态,就是最好的“称呼”。
这跟我们在城市里的社交逻辑是完全相反的。在城市里,我们强调沟通,强调破冰,我们急于知道对方的title,是“王总”还是“李工”,以便快速建立联系。但在山里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时间和血缘慢慢熬出来的,不是靠一个称呼来定义的。
说真的,这个问题让我有点感慨。我们现在对语言的理解,越来越工具化,越来越扁平。我们想要一个A对应B的精确答案。但很多东西,尤其是那些从土里长出来的文化,它是模糊的,是充满弹性的,是有温度和纹理的。
山里老人的父亲怎么称呼 ?
他可能被晚辈在心里默念为一棵庇护子孙的老树。他可能被同辈在酒后追忆为一个一同长大的模糊身影。他可能被村里的说书人在故事里描绘成一个降服过野猪的英雄。
他的称呼,不在嘴上,而在每一个与他相关的人的心里,在那些缭绕的炊烟里,在祠堂厚重的门板后,在孩子们口耳相传的歌谣里。
所以,下次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里,见到了那位抽旱烟的老爷子,别再问这个问题了。不如就静静地坐下来,给他递上一支烟,听他聊聊山里的天气,聊聊今年的收成。或许,在不经意间,他会指着远方一座长满青草的坟,告诉你:“喏,那是我爹。”
那一刻,你听到的那个“爹”字,虽然简单,却比任何华丽的尊称都来得更有分量。因为那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最质朴、最深沉的称呼,里面藏着一辈子的记忆和情感。而对于你这个外人来说,那一刻的聆听,就是最好的尊敬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