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想到 “背单词” 这三个字,我后槽牙都开始发酸。
真的,不是开玩笑。那是一种混杂着青春期迷茫、考试焦虑和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所发酵出来的,一种生理性的反感。你脑子里是不是立刻有画面了?昏黄的台灯下,一本厚得能当枕头的红宝书,旁边是一杯早就凉透了的速溶咖啡。A-abandon, A-ability, A-able…嘴里念念有词,脑子一团浆糊。
这哪是学语言啊?这简直就是一种苦修,一种自我折磨。

“背单词” 这个说法,本身就带着一种机械、僵硬、甚至有点暴力的色彩。它假设单词是一个个独立的、没有生命的、需要被强行塞进大脑的砖块。一个字一个坑。填进去,第二天,忘了。再填,再忘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、无情的、印着A-Z的跑步机,你吭哧吭哧地在上面跑,以为跑得越久,里程数就越高,但其实你只是在原地打转,累得半死,一关掉机器,窗外的风景,一点没变。你的 词汇量 ,还是那个熟悉的数字。
所以,我早就不用“背单词”这个说法了。因为它从根本上就错了。它把活生生的语言,变成了博物馆里被钉在泡沫板上的蝴蝶标本。美则美矣,毫无灵魂。你只知道它叫什么名字,却从未见过它扇动翅膀、在花丛中飞舞的样子。
那么,不用“背”,我们用什么?我跟你讲,你用什么词去“称呼”这个行为,就决定了你跟英语单词的关系,决定了你的学习效率和最终能达到的高度。
换个叫法,就是换个活法。
后来,我开始尝试用 “记单词” 。
一字之差,天壤之别。“记”,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走心了。不再是死记硬背,而是开始动用你的联想、你的逻辑、你的情感。比如,学到 “melancholy” (忧郁) 这个词,你不再是 m-e-l-a-n-c-h-o-l-y 这么去啃,而是想象一个画面:下着小雨的午后,你坐在窗边,手里捧着一杯“मेलन” (melon) 味的苦“茶” (choly),心情有点“靠” (ly)……好吧,这个联想有点烂,但你懂我的意思。你开始给单词编故事,画漫画,甚至把它和你某次失恋的经历联系起来。
这个阶段,单词开始有点人味儿了。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,而是你记忆网络里的一个个节点,连着你的喜怒哀乐。你的大脑不再是个仓库,而更像一个社交网络,每个单词都是一个新朋友,带着自己的个性和故事。效果当然比“背”要好,但还不够。因为“记”,很多时候还是一个输入的过程,有点被动。
再后来,我更喜欢用 “认单词” 。
这个说法,一下子就轻松了。什么感觉?就像走在一条熟悉的街上,跟路边的街坊邻居打招呼。“诶,张大爷,遛弯儿呢?”“李阿姨,买菜回来啦?” 你不一定知道他们家祖宗十八代叫什么,但你认识这张脸,知道他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“认单词” 对应的就是大量的 阅读 。在书里、在文章里、在新闻里,你不断地和这些单词“偶遇”。第一次见,眼生。第二次见,有点印象。第三、四、五次,哦,老熟人了!你可能还是说不出它最精准的中文意思,但你在那个 语境 下,完全明白它在干嘛。你知道 “ubiquitous” 总是和 technology 或者 smart phones 一起出现,大概就是“烂大街”的意思;你知道 “exacerbate” 一出来,后面准没好事儿,肯定是让什么糟糕的情况雪上加霜。
这种感觉太棒了。它让你摆脱了“孤立词汇”的焦虑。单词不再是需要你一个个去攻克的堡垒,而是你在语言的海洋里冲浪时,不断遇到的风景。你看得越多,认识的就越多,你的世界就越开阔。这是建立被动词汇量的最佳方式,轻松、自然,而且极其高效。
但要真正牛起来,光“认”还不够。你得能“用”。
所以,我现在的状态,更倾向于称之为 “用单词” 。
一个单词,你只有亲手“用”过一次,它才算真正地、彻底地属于你。哪怕是用错。就像学骑自行车,你听再多理论,看再多视频,都不如自己上去摔一跤来得深刻。
“用单词” ,就是逼着自己把那些“认识”的词,在口语里、在写作中,笨拙地、哪怕是错误地给它一个表达的机会。我刚开始练习写作的时候,会故意找几个今天刚“认识”的、看起来很高级的词,然后想方设法把它们塞进我的句子里。有时候会显得很傻,文绉绉的,甚至不伦不类,像小孩偷穿大人的西装。
但是,爽啊!
当你第一次在和外国朋友聊天时,自然而然地甩出一个 “That’s ridiculous!” 而不是只会说 “It’s funny”;当你在邮件里,用 “I appreciate your prompt reply” 替代了干巴巴的 “Thanks for your reply”……那种成就感,是“背”一万个单词列表都给不了的。
单词在你手里,变成了可以组合的乐高积木,变成了你可以调遣的士兵。你不再是被动地接收,而是主动地创造。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,不是吗?
最后,还有一种境界,一种玩法,我称之为 “盘单词” 。
对,就是文玩那个“盘”。盘核桃,盘珠子,把一个东西放在手里反复把玩、摩挲,直到它包浆、直到它温润、直到你和它人“物”合一。
“盘单词” ,就是把一个词掰开了、揉碎了去琢磨。看它的词根、词缀,追溯它的希腊、拉丁源头。比如 “vision”(视力、想象力),你就能盘出一大串亲戚:television (电视), visible (可见的), revise (修正、再看一遍), visit (访问、去看), visual (视觉的)……它们就像一个家族,血脉相连。你搞懂了一个,就搞懂了一串。
你开始去感受单词的“质感”。为什么“stroll”是悠闲地散步,而“march”是昂首阔步地行军?它们的声音、节奏、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。你开始欣赏某些词的精妙,比如 “epiphany”(顿悟)这个词,光是读出来,就有一种灵光乍现的感觉。
这个阶段,你已经不是在学英语了,你是在玩味语言,欣赏一门艺术。你的 词汇量 不再是一个数字,而是一个立体的、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。
所以,朋友,别再问“ 您们怎么称呼英语单词 ”了,或者说,别再用“背”这个字了。
下次,当你再打开那个单词App,或者翻开那本词汇书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
我今天,是想去“记”几个新朋友,还是去马路上“认”几个老熟人?我是不是该找个地方“用”一下昨天刚认识的那个酷词?或者,找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,好好地“盘”它一下午?
改变一个称呼吧。
你会发现,语言学习,可以完全是另一番天地。一片更广阔、更有趣、也更有人情味儿的天地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