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你提要求的人怎么称呼?从客户到老板,称谓大学问

这事儿吧,得从一个邮件说起。

就今天早上,九点零三分,屏幕右下角“叮”一声,跳出来一封新邮件。发件人,一个我素未谋面,但名字如雷贯耳的 甲方 。就叫他“王总”吧,虽然我知道他顶多是个高级经理。邮件标题,《关于XX项目的一点紧急想法!!!》。三个感叹号,红色的,加粗的。我当时就感觉后脖颈子一凉。

点开,扫了一眼,果然,不是“一点想法”,是推倒重来。

给你提要求的人怎么称呼?从客户到老板,称谓大学问

现在问题来了,我该怎么回?开头那个 称谓 ,怎么写?

写“尊敬的王总”?太谄媚,显得我慌了。写“王经理您好”?万一他真是个“总”,我这不是给人降级,自找没趣吗?直接写“Hi,王总”?又好像太轻佻,不够重视他那三个红色感叹号。

你看,就这么个破事儿,一个 称谓 ,背后全是戏。它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,它是一杆秤,称的是 权力关系 、是距离感、是专业度,甚至是你今天的心情。

咱们先聊聊最头疼的生物—— 甲方

在乙方世界里,对甲方的称呼,简直是一门玄学。刚入行的小朋友,一律被教导,不管对方是圆是扁,职位是高是低,一概尊称“X总”。“李姐”?不不不,得叫“李总”。“张工”?格局小了,叫“张总”。仿佛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商业土壤上,总监以下的职位都已经灭绝了。

这是一种安全的、不会犯错的叫法。但“安全”的另一面,就是“平庸”。你和其他几百个供应商一样,都管他叫“X总”,你在他脑子里,就是一张模糊的、印着“供应商”三个字的脸。

真正的高手,玩的是信息差。他会想方设法搞清楚对方真正的职位,甚至他的背景。如果对方是技术出身,你叫他一声“X工”,有时候比叫“X总”更让他舒服。这传递了一个 潜台词 :我知道您的专业背景,我尊重您的技术能力,我们是在一个频道上对话的。这声“X工”,一下子就把你从“一个只会拍马屁的销售”堆里摘了出来。

还有一种情况,你来我往几个回合,邮件里他开始叫你“小张”,你怎么办?忍着?当然得忍着。但回邮件的时候,你依然要坚定地称呼他“X总”。这叫守住自己的本分,也叫不动声色地提醒他:咱俩不熟,这是工作。

最妙的,是那种可以让你直呼其名的甲方。比如他邮件落款是“Best, Tony”。你是不是就能直接回“Hi Tony”了?天真。这往往是个陷阱,是个测试。你得先看看公司文化,看看你老板怎么叫他。最稳妥的方式,是回“Hi Tony总”,中西合璧,洋气又不失尊敬,堪称当代职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

说完甲方,再说说我们头顶上那片天—— 老板

给你提要求的人怎么称呼?老板绝对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位。

称呼老板,比称呼甲方要简单,但也更微妙。因为你们低头不见抬头见,一个称呼的变化,马上就会在办公室的空气里产生化学反应。

大部分时候,跟着大家叫“X总”、“老板”准没错。但就像前面说的,总有些喜欢“扁平化管理”的时髦老板,喜欢让大家叫他英文名、花名,甚至是“X哥”。

我之前待过一家公司,老板,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,非要我们叫他“Leo”。刚开始,大家都很别扭。开会的时候,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站起来,结结巴巴地说:“那个……Leo……哥,我觉得这个方案……”全会议室的人都在憋笑。

叫不出口,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清楚,这层“扁平”的窗户纸,一捅就破。他可以笑着跟你说“叫我Leo就行”,但你完不成KPI的时候,他骂你可不会用什么亲切的口吻。

这种时候, 称谓 就成了一种服从性测试。他要的不是亲近,而是看你愿不愿意融入他一手打造的“企业文化幻觉”。你叫他“Leo”,就代表你“上道”。你坚持叫他“X总”,他嘴上不说,心里可能已经给你贴上了“老古董”、“不开化”的标签。

所以怎么办?我的建议是,见人下菜碟。私下里,或者不那么严肃的场合,你可以顺着他,叫他“Leo”。但在正式的邮件里,在有大老板在场的会议上,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写上“尊敬的X总”。这叫“守规矩”。老板们都喜欢守规矩,但又喜欢你“看起来”不那么守规矩的员工。拧巴不?就是这么拧巴。

最后,还有一类人,他们提的要求,往往包裹着“帮忙”的糖衣。他们就是你的 同事 朋友 ,甚至是 亲戚

同事之间,称呼就更五花八门了。“师傅”、“大神”、“X哥”、“X姐”,听起来亲切,但很多时候,这些称呼一出口,后面跟着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事。

“强哥,帮我看下这段代码呗,我眼睛都看花了。”——他其实是自己搞不定。“莉姐,你最擅长做PPT了,这个你帮我弄一下,肯定比我弄得好!”——她就是懒得做。

这种时候的 称…呼 ,是一种情感绑架的工具。他先用一个亲切的称呼拉近关系,让你不好意思拒绝。你一旦答应,就掉进了“举手之劳”的陷阱。

我有个绝招。当同事用这种“亲切”的称呼来找我“帮忙”时,我会用一个更正式的称呼回应他。比如他叫我“东哥”,我就回:“王工,有什么问题吗?我看看我手头的工作能不能排开。”

“王工”这个称呼,就像一道屏障,瞬间把气氛从“茶水间的闲聊”拉回到了“工位上的协作”。它在提醒对方:我们是同事,帮忙可以,但要分清主次,我的本职工作优先。这比直接说“我很忙,没空”要体面得多。

说到底, “给你提要求的人怎么称呼” ,从来就不是一个语言学问题,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。它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、权力结构和心理博弈。

每一个 称谓 ,都是一次站队,一次表态。你选择用哪个词,就等于你选择把自己放在了哪个位置上。是卑微的、是平等的、是疏远的、还是亲近的?

有时候,我也觉得累。真的。我们每天都在琢磨这些 潜台词 ,小心翼翼地选择用词,生怕哪句话说错,哪个称呼不当,就得罪了人,就给自己的工作埋下了雷。

但又能怎么办呢?只要你还在这个社会里打滚,只要你还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这场关于 称谓 的游戏,你就得一直玩下去。

或许,我们真正追求的,是有一天,能坦然地称呼任何人,也能被任何人坦然地称呼。当要求本身比提出要求的人的头衔更重要时,那可能才是一种理想状态吧。

不过在那之前,还是先想想,明天早上回那封邮件,到底是该用“王总”还是“王经理”呢。

唉,成年人的世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