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同名人怎么称呼她 ,这事儿吧,简直就是当代社交里的一道玄学难题。你体会过那种感觉吗?在办公室,老板一声吼:“李静,来一下!”你和另一个李静,两个人,四只眼睛,在空中相撞,火花带闪电,空气凝固三秒钟,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一座迪士尼城堡。
说真的,这体验我可太有了。我叫陈曦,一个自认为还算不那么烂大街的名字,结果呢?大学社团里有个同系的学妹叫陈曦,进了公司,隔壁部门的总监助理,也叫陈曦。我的天,感觉全世界都在上演一出《寻找陈曦》。
所以, 遇到同名人怎么称呼她 ?这绝不是一句“嗨,另一个我”就能轻松化解的。这里面全是学问,是情商,是眼力见儿,是你在社交丛林里的求生本能。

首先,你得快速进行一个“敌我分析”。别误会,不是真当敌人,而是要立刻扫描对方的关键信息。年龄、职位、气场、甚至发型和穿搭风格,这些都是你接下来选择 称呼 策略的弹药。
第一招:经典永流传的“大小”之分
这是最安全、最不容易出错的招数。如果对方明显比你年长,或者职位高,那没得说,你自动降级为“小陈”。比如我们公司的那个助理,我见了就甜甜地喊“陈曦姐”。她呢,也就顺理成章地叫我“陈曦”或者“小陈”。这是一种默认的社会秩序,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和谐感。
反过来,如果你是前辈,她是新人,那恭喜你,你可以心安理得地拥有“大”的冠名权。不过我个人建议,除非年龄差得特别多,否则别主动说“我是大陈曦”。你可以直接叫她名字,或者亲切点叫“曦曦”,等别人为了区分,自然会把你俩叫成“大陈”和“小陈”。这样显得你大度,不争不抢,段位高下立判。
第二招:最具画面感的“特征”标签法
这一招,我愿称之为“进阶玩法”,因为它需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。当“大小”之分不适用时(比如年龄相仿,职位平级),就该给对方贴个独一无二的标签了。
当然,这标签可不能是“那个胖胖的王伟”或者“长得有点着急的张涛”,那你不是在解决问题,你是在制造仇恨。标签必须是中性,甚至略带褒义的。
比如,“长发李静”和“短发李静”;“戴眼镜的王芳”和“不戴眼镜的王芳”;我们公司的两个“陈曦”,后来大家为了方便,就叫她“行政部的陈曦”,叫我“市场部的陈曦”。简单、高效、零伤害。
更高阶一点的,可以用更有趣的特征。比如“笑起来有酒窝的那个周迅”,听着是不是比“A组的周迅”可爱多了?或者,“那个声音很好听的刘洋”。这种 称呼 ,不仅解决了区分问题,还顺带夸了对方一句,简直是社交小天才的示范。 外号 有时候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。
第三招:釜底抽薪的“昵称”创造法
如果你们的关系足够近,或者你是个天生自来熟,那么,恭喜你,你可以启动最高级别的玩法——创造专属 昵称 。
这事儿最好是你俩私下先通个气。我跟我们大学那个同名学妹,后来混熟了,有次吃火锅,我半开玩笑地说:“咱俩这名字,每次老师点名都跟开盲盒似的。要不,以后你就叫我‘晨光’的晨,我叫你‘晨曦’的曦?”她乐了,说:“行啊,学姐,那以后我叫你‘光哥’!”
你看,一个有点傻气的玩笑,瞬间就把 同名 的尴尬变成了独特的记忆点。从此,社团里就有了“光哥”和“陈曦”,再也没人叫混过。这种方式,特别适合在相对轻松、年轻化的环境里使用。创造出来的 昵称 ,就像你们之间的一个小秘密,一下子就把关系拉近了。
第四招:单刀直入的“坦诚”破局法
这一招,献给所有社恐但又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人。
当你实在懒得去观察、去创造,或者觉得怎么叫都别扭的时候,干脆就摊牌吧。找个机会,比如茶水间、电梯里,用一种轻松愉快的语气,主动出击。
“嗨,另一个李静!哈哈,咱俩这名字,估计以后得经常被人叫混了。你看以后大家怎么叫方便点?或者咱俩起个外号?”
把皮球踢给对方,或者说,把选择权变成一个“我们”的共同议题。这一下,就把潜在的竞争关系,变成了合作关系。对方但凡是个正常人,都会觉得你这人真实、不做作,反而会对你产生好感。大多数时候,对方可能也正为这事儿发愁呢,你主动开口,简直是“救人于水火”。
说到底, 遇到同名人怎么称呼她 ,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语言技巧,更是你的心态。
别把 同名 看作是一种“身份被侵犯”的威胁。说实话,名字只是一个代号,它无法定义你的全部。把这当成一种奇妙的缘分,一个有趣的社交小插曲,心态一放松,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
我甚至觉得,每一次遇到 同名 的人,都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。她也叫这个名字,但她活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。这会让你觉得,生命的可能性真是广阔又奇妙。
所以,下次再在人群中听到自己的名字,而回头的那个人不是你时,别再下意识地皱眉了。笑一笑,走上前,也许可以来一句:“你好,真巧,我也叫这个名字。”
你看,故事这不就开始了嘛。这比你一个人在那儿纠结“我该怎么叫她”要酷得多,不是吗?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