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讲,这事儿,比你做一份漂亮的PPT、写一份天衣无缝的报告,有时候,重要得多。真的。叫错一个称呼,尤其是在那些关键人物面前,可能不会当场让你下不来台,但那种微妙的气氛,那种感觉自己像个闯入瓷器店的二愣子的滋味,够你回味好几天的。
这绝不是危言耸听。
刚进单位那会儿,我也是个愣头青。部门里有个大姐,四十出头,保养得挺好,平时也爱开玩笑。我觉得吧,叫“王姐”多亲切啊,多能拉近关系。结果,一次开部门例会,领导让大家挨个发言,轮到我,我脱口而出:“刚才王姐提到的那个点,我补充一下……”

全场,死一般的寂静。
我能感觉到,那位“王姐”的嘴角,那抹本来还挂着的微笑,瞬间凝固,然后,像慢镜头一样,一点点收了回去。她没看我,但她周围的气压,我隔着三米远都感觉到了。后来我才知道,人家是公司的元老,技术大拿,所有人都毕恭毕敬地叫她 “王老师” 。我那一声“姐”,在她听来,可能就跟说“嘿,小妞”差不多,轻浮、没分寸,直接把她的专业权威给喊没了。
从那以后,我就开始琢磨这门要了命的学问—— 单位老员工怎么称呼合适 。这真不是简单的嘴皮子功夫,背后全是人情世故,是你的 职场情商 在裸泳。
首先,你得学会当个“侦察兵”。
刚进一个新环境,嘴巴先别那么快,耳朵和眼睛要动起来。别急着给任何人下定义,也别急着套近乎。花个一两天,甚至一周的时间,悄悄观察。听听别人是怎么叫的。李四叫那个埋头敲代码的大神是“张工”,那你就别自作主张叫“张哥”。办公室的小姑娘们管那个总是笑眯眯的前辈叫“刘老师”,那你也跟着叫“刘老师”。
这是最笨,但也是 最安全 的办法。随大流,永远不会错得太离谱。你在观察的过程中,其实也在绘制一幅办公室的“人际关系图谱”和“权力结构图”。谁是核心,谁是边缘,谁跟谁关系好,谁说话有分量,称呼,就是这张图谱上的一个个坐标点。
然后,咱们得分场景。不同的场合,称呼的保险系数完全不一样。
正式场合,比如开会、发邮件、工作汇报,记住一个万能公式:职位 > 职称 > 老师。
对方有行政职务,比如“王主任”、“李总”、“陈经理”,那就毫不犹豫地叫职位。这是对他权力和职责的尊重,没人会不喜欢。哪怕私下里你们称兄道弟,一到正式场合,立马切换回来。这是规矩,也是专业。
如果对方没有行政职务,但是个技术大牛、业务骨干,有工程师、会计师这类职称,那就叫“X工”、“X会计”。这同样是 对其专业能力的肯定 。我之前待过一个设计院,里面不管年纪大小,一律“张工”、“李工”地叫,听着就专业、严谨。
要是以上两者都没有,或者你不确定,那“老师”就是你的救命稻草。 “老师”这个词,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,简直是BUG级的存在。 它进可攻,退可守。说它正式吧,它比冷冰冰的“同志”多了一份尊敬和亲切;说它不正式吧,它又比“哥、姐”多了无数的庄重。叫一个比你年长、资历深的人“老师”,表达的是“您是我的前辈,我愿意向您学习”的谦逊姿态。这种姿态,谁会拒绝?没人。
再说说非正式场合,比如午饭、闲聊、团建。
这里面的水就深了。是不是就能放飞自我,哥、姐、叔、姨随便叫了?
千万别!
我的建议是, 等对方先“授权” 。
什么意思?比如,你一直叫一位前辈“孙老师”,某天吃饭,他拍拍你的肩膀说:“哎呀,小张,别老老师老师的,叫我老孙或者孙哥就行。” 这就是“授权”。这个时候你再改口,就显得自然、亲切。如果人家没发话,你就一直保持着那份尊敬的距离感,没错的。
尤其要警惕那些看起来年轻,但实际工龄很长的“老员工”。你一声“姐”叫过去,对方可能心里咯噔一下:“我有那么老吗?”特别是女性,对年龄这事儿,敏感度超乎你想象。所以,对不熟的女性前辈,我宁愿用 “X老师” 这种中性又尊敬的称呼,也绝不轻易碰“姐”这个字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那些真正的“老”员工,快退休的那种。是不是可以叫“叔叔阿姨”?我的建议是,也别。在单位里,大家都是同事关系,不是亲戚。叫“叔叔阿姨”会显得非常……幼稚,而且把辈分搞得乱七八糟。对于他们,最稳妥的还是“X老师”,或者如果对方职位高,就叫“X老”(比如德高望重的“王老”),但这得是非常有资历和威望的人才能这么叫。
说到底,称呼这件事,折射的是你对 “边界感” 的理解。
职场不是家,同事不是亲人。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工作,为了创造价值。这层关系,决定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恰当的距离。太远,显得你孤僻、不合群;太近,又容易失了分寸,让人觉得你没大没小,甚至可能在无意中卷入别人的小团体和是非里。
而那个小小的称呼,就是你用来丈量和维持这个距离的尺子。
所以,别再傻乎乎地以为“哥、姐”是万能的了。也别觉得琢磨这个是浪费时间、是搞人际关系的庸俗。不,这是生存智慧。是在一个复杂的组织里,为自己创造一个更舒适、更安全环境的第一步。
当你能自如、准确地叫出每一个人的称呼时,你在别人眼里,就不再是一个莽撞的新人。你是一个“懂事”、“有眼力见儿”的潜力股。这种 隐形的加分 ,比你明面上做的那点工作,有时候,更能决定你的路能走多远。
记住,嘴巴甜没错,但要甜到点子上。那个点,就是尊重、分寸和恰如其分的距离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