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每次家庭聚会,我最怕的环节,不是被七大姑八大姨盘问工资对象,而是眼睁睁看着现在的小孩,对着一屋子长辈,张口就是一句甜腻腻的“叔叔好,阿姨好”。
整个世界,瞬间简化成了两种人:叔叔和阿姨。
我那个刚从国外回来的表哥,三十好几的大男人,对着我亲舅舅——也就是他亲舅舅,来了一句“叔叔您坐”。我舅当时的表情,那叫一个精彩。尴尬的空气,黏稠得能拉出丝来。我妈在旁边用胳膊肘捅我,那意思我懂:看吧,这就是不好好学叫人的下场。

这事儿,还真不是小题大做。一个称呼而已。真的吗?我觉得,这背后藏着的东西,可深了去了。它关乎一个家的 “谱系感” ,一种看不见摸不着,却无比重要的 “秩序” 。
咱们先来掰扯掰扯老一辈那套“规矩”。
我小时候,过年回老家,那简直是一场关于“称呼”的年度大考。我爸这边的,得叫 大伯 、 二伯 ,往下是 叔叔 。嫁出去的姐妹,叫 姑姑 ,还得按大小分, 大姑 、 小姑 。我妈那边的,哥哥弟弟,统统是 舅舅 ,分 大舅 、 二舅 ;姐妹们呢,就是 姨妈 ,同样有 大姨 、 小姨 。
这套系统,复杂吗?初听是有点绕。但你仔细琢磨,它其实逻辑清晰得可怕。
父系 和 母系 ,两条线,分得门儿清。一听你叫“大伯”,哦,这是你爹的大哥。一听你叫“舅舅”,那准是你妈的兄弟。这里面,藏着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疏远近,是一种身份的确认。它像一张无形的网,把你牢牢地固定在家族的坐标系里。那种感觉,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,每个称呼都是一条清晰的枝丫,你顺着它,总能找到自己的根。
更别提那些更细分的了。比如我奶奶的姐妹,我得叫 姨婆 。我爷爷的兄弟,得叫 叔公 。这些称呼,现在很多年轻人听都没听说过,觉得是老古董。可是在过去,这就是一个孩子的“江湖”,是你行走在亲戚圈里的“身份牌”。你叫对了,长辈心里熨帖,觉得你这孩子懂事、有教养,你家大人教得好。叫错了?那轻则闹个笑话,重则就是“没规矩”,你爸妈脸上都挂不住。
现在呢?情况完全是南辕北辙。
独生子女家庭成了主流,别说叔公姨婆了,很多孩子连亲的叔叔舅舅都没有。一家就一个宝,两代人围着转。小家庭原子化,大家族的概念,早就被高耸的楼宇和快节奏的生活冲得七零八落。一年到头,除了春节,能见上一面都算不错了。
于是, “叔叔阿姨” 成了万能膏药,哪里不会贴哪里。方便,省事,绝对不会错。
可我总觉得,这“方便”的背后,是一种亲情的“降级”和“模糊化”。
“叔叔” 这个词,太宽泛了。你爸的同事是叔叔,楼下修单车的师傅是叔叔,你亲爹的弟弟,也是叔叔。这能一样吗?这里面的亲密程度、血缘关系,被一个笼统的词给彻底抹平了。本来是带着家族烙印的 “叔叔” (特指父亲的弟弟),变成了一个社会化的、礼貌性的称呼。
我侄子就是个典型例子。他管我叫“叔叔”,管我哥也叫“叔叔”。我问他,你知道我俩谁是你爸爸的亲哥哥,谁是亲弟弟吗?他眨巴着大眼睛,一脸茫然。
你看,问题就出在这儿。 当称呼失去了它的“指向性”,它也就失去了维系特定关系的力量。
我不是说非要复古,把那些犄角旮旯的称呼全都捡回来,逼着孩子背“亲戚关系图”。时代变了,没那个环境,也没那个必要。
但我觉得,最核心的那几层关系,不能丢。
你爸爸的哥哥,就是 伯伯 。你爸爸的弟弟,就是 叔叔 。你妈妈的兄弟,就是 舅舅 。你爸爸的姐妹,是 姑姑 。你妈妈的姐妹,是 姨妈 。
这五大金刚,是构成你最亲近的家族圈层的基本元素。搞清楚这几个,真的不难,但意义重大。这是一种 尊重 ,不光是对长辈的尊重,也是对你父母和他们原生家庭关系的尊重。你叫一声“大舅”,你妈心里肯定是暖的,因为你确认了她和她哥哥之间那份独特的、无可替代的手足之情。
说实话,我挺烦现在有些年轻父母那种“无所谓”的态度。“哎呀,孩子叫什么都行,一个称呼而已,别那么较真。”
真的无所谓吗?
我见过一个朋友,让他五岁的儿子管自己的亲姐姐叫“阿姨”。他姐姐当时就有点不高兴,但又不好发作。事后跟我朋友说:“我是他亲姨妈,怎么就成阿姨了?感觉跟外人似的。”
看到了吗?称呼,就是 “边界感” 和 “亲近感” 的标尺。它在无形中划分了“自己人”和“外人”。一声“姨妈”,是血缘的认证,是撒娇的底气。一声“阿姨”,就只剩下礼貌和疏离。
当然,也有更“潮”的叫法。直接叫名字,或者叫英文名。我那个在互联网大厂的表妹,就让她女儿管所有长辈都叫“哥”或“姐”。她管我叫“小马哥”。听着是挺亲切,挺互联网的,打破了辈分的壁垒。
但我心里总有点别扭。这种称呼,更像是朋友或同事之间的。它消解了 “长幼尊卑” ,当然,我说的不是那种封建的、压迫性的尊卑,而是一种基于人生经验和血缘传承的、自然的秩序感。长辈之所以为长辈,不仅仅因为年龄,更因为他们在你的人生里,扮演着引路人、庇护者的角色。这份恩情和责任,是朋友关系无法完全替代的。一声“舅舅”,里面包含了太多“哥”无法承载的重量。
那么,面对这个“称呼难题”,到底该怎么办?
我的看法是, 抓大放小,守住核心,灵活变通。
核心圈层,必须精准。 伯、叔、姑、舅、姨,这五个基本盘,一定要教给孩子,让他们分清楚。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,是亲情启蒙的第一课。你可以用画图、讲故事的方式,让孩子理解爸爸的家人和妈妈的家人有什么不同。
外围亲戚,可以简化。 隔了好几层的远亲,或者父母的朋友同事,用“叔叔阿姨”“爷爷奶奶”来统一称呼,完全没问题。没必要增加孩子的记忆负担。
尊重长辈的个人偏好。 有些开明的长辈,可能真的不介意你叫他“老王”或者“David哥”。那最好的方式就是,当着孩子的面,问一句:“李叔叔,让孩子怎么称呼您比较好?”把选择权交给对方,既是尊重,也避免了尴尬。
归根结底, 家中排位怎么称呼家长 ,从来都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。它背后,是一个家庭的文化传承,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远近的度量衡,是我们在这个 огромном(巨大的)世界里,确认自身位置和归属感的一种方式。
别再让我们的孩子,活在一个只有“叔叔阿姨”的扁平世界里了。让他们知道,家族是一棵大树,而那些看似复杂的称呼,正是引领他们找到根的、最温暖的路标。这声“叫对了”的称呼,比任何昂贵的礼物,都能让长辈的心里,开出一朵花来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