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吧,挺有意思的。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简简单单的称呼,背后其实是一整个江湖的变迁和人情世故的密码。管一个在快手上发视频、做直播的人叫啥,真的不只是个“叫法”问题。
我跟你说,要是回到几年前,这问题压根儿就不是问题。
答案只有一个,脱口而出,带着一股子热乎气儿—— 老铁 。

对,就是这个词。 老铁 。它不是一个职业标签,它是一种身份认同,是一种关系。你点开一个视频,屏幕里那个大哥可能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,可能正在深夜的国道上开着大卡车,也可能在自家院子里表演一个徒手劈砖。他镜头晃得厉害,说话一口大碴子味儿,但他会咧着嘴,对着屏幕喊:“感谢老铁送来的双击666!”
这时候,你管他叫啥?你叫他“主播”?别逗了。那感觉就像是给一个跟你称兄道弟的人,毕恭毕敬地递上一张名片,上面印着“某某先生”。太见外了,太疏远了。在那个充满 野生感 和 颗粒感 的快手宇宙里,所有人,无论是发视频的还是看视频的,都是“老铁”。这个词,带着一种江湖义气,一种“咱们都是自己人”的默契。它消解了表演者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,把屏幕两端的人,拉到了一个炕上,盘腿一坐,唠的都是实在嗑。
所以,当年的语境下,“发快手的人”就约等于 老铁 。他可能是“手工耿”,一个满脑子“无用发明”的河北焊工;他可能是“华农兄弟”,两个在山里养竹鼠、挖竹笋的实在青年。你不会称呼他们为“网红”或者“主播”,你心里觉得,他们就是那个有意思的邻家大哥,是那个值得交的朋友。
但是,水在流,云在走,平台也在变。
后来,直播带货的风刮起来了,那叫一个铺天盖地。一夜之间,好像所有的 老铁 都开始在直播间里声嘶力竭地喊:“家人们!上链接!三!二!一!”
这时候,称呼开始变得微妙了。
主播 这个词,开始大行其道。你发现没?“主播”这个词,它天生就带着一种商业属性和职业属性。它不再是分享,而是“营业”。当一个人被称为“主播”时,他和你之间就默认建立了一种“服务与被服务”、“销售与购买”的关系。他不再是那个单纯给你展示“胸口碎大石”的哥们儿了,他是在工作。他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表情,背后可能都连着KPI和GMV。
你还能管那个在直播间里卖力吆喝着卖卫生纸、卖小龙虾的人,亲切地叫一声“老铁”吗?可以。但味道变了。这声“老铁”,更像是一种商业话术里的“亲”,一种拉近关系的手段,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了。他管你叫“家人”,你管他叫“主播”。你看,距离感这不就来了吗? 主播 ,成了一个更准确,但也更冰冷的标签。它概括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下,视频发布者的核心身份。
再后来,事情就更“高级”了。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一个特别“正确”、特别“精英范儿”的词出现了—— 内容创作者 。
这个词,你品,你细品。
它太标准了,太书面了,太放之四海而皆准了。B站的UP主是内容创作者,公众号的写手是内容创作者,微博的博主是内容创作者,当然,快手上的视频发布者,自然也是 内容创作者 。
一个词,就把所有平台的个性都给磨平了。
你跟一个混互联网圈的人说,“我关注了一个快手上的内容创作者”,对方能立刻get到你在说什么。这个词,专业、中性、无懈可击。但它也完全失去了快手那股子独有的 烟火气 。它就像把一道热气腾腾、锅气十足的东北乱炖,硬生生给装进了米其林餐厅的白色瓷盘里,旁边还配上一副刀叉。菜还是那个菜,但感觉全没了。
你管那个在田埂上教你怎么分辨韭菜和麦苗的大爷叫“内容创作者”?你管那个用一根注入灵魂的甩棍,守护着身后“正道的光”的男人叫“内容创作者”?
听着就别扭。
这个词汇的变迁,其实就是快手平台本身生态变化的缩影。从一个 社区 ,变成一个 市场 ,再到一个 媒介平台 。称呼,就是这变化最直观的体现。
那么,现在,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他?
我觉得,这取决于你站在哪个位置,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他。
如果你是他的忠实粉丝,每天蹲他直播,看他视频,为他的喜怒哀乐而共情。那就在他评论区里,大胆地敲下“ 老铁 ,牛逼!”或者直接喊他的外号。这是属于你们圈子里的黑话,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温情脉脉。
如果你是向一个不怎么玩快手的朋友介绍他。你可能会说:“快手上有一个 博主 ,特别有意思。”或者“我最近在看一个 主播 的直播,他卖的东西还挺实惠。”你看,用“博主”或者“主播”,是一种向外部世界翻译和解释的尝试,力求让对方快速理解。
如果你是在写一份行业分析报告,或者是在一个商业会议上讨论合作。那你必须用“ 内容创作者 ”或者“KOL(关键意见领袖)”。这显得你专业、严谨、懂行。
所以说,“发快手的人怎么称呼他”,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
他可以是那个让你感觉亲切的 老铁 。他可以是那个让你掏钱下单的 主播 。他可以是那个在行业报告里被分析的 内容创作者 。
他还可以是更多。
他可能是一个 手艺人 ,一辈子就钻研一门木雕、玉刻,快手只是他让手艺被看见的窗户。他可能是一个 生活记录者 ,开着卡车穿越无人区,爬上高压电线塔,他不是在表演,他只是在记录自己真实得有点残酷的人生。他甚至可以是一个 乡土诗人 ,用最朴素的镜头,拍下最动人的黄昏和炊烟。
我个人,其实更喜欢用一种更具描述性的方式去称呼他们。比如“那个在快手上做木工的大叔”、“那个拍农村搞笑段子的小伙”,或者直接叫他们的ID。
因为任何一个标签,都太扁平了。
而快手这个平台,它最有魅力的地方,恰恰就是那种 复杂性 和 丰富性 。它上面的人,一个个都活得有血有肉,带着一身尘土和故事。你试图用一个简单的词去定义他们,本身就是一种傲慢,一种懒惰。
所以,下次再有人问你“发快手的人怎么称呼他”,你可以告诉他:
别急着下定义。先点开他的视频,看看他到底在干嘛,在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。
或许,你最终会发现,最好的称呼,就是抛开所有标签后,你心里对他最直观的那个印象。那才是最真实、最贴切的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