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上学的孩子怎么称呼最得体?从宝贝到同学,别再叫错了!

说真的,每次在小区、在商场、在地铁里,听到有家长对着一个已经快跟自己一般高,背着沉甸甸书包的孩子,大声喊出一句“宝贝儿,快一点!”,我都忍不住脚趾抠地,替那孩子感到一阵窒息的尴尬。

“宝贝”?哪个“贝”?哪个“宝”?

眼前这个明明已经有了性别意识、开始在意同学眼光、甚至可能已经悄悄有了暗恋对象的 该上学的孩子 ,就这么被一声黏糊糊的“宝贝”给打回了原型,仿佛瞬间被剥去了所有刚刚建立起来的、脆弱的“小大人”外壳,变回了那个只会咿咿呀呀的襁褓婴儿。那感觉,就像你明明已经是个能自己拧开瓶盖的大人了,你妈还非要追在你屁股后面,举着个奶瓶,逢人便说“你看我家宝宝多可爱”,尴尬不尴尬?

该上学的孩子怎么称呼最得体?从宝贝到同学,别再叫错了!

我知道,我知道,在爹妈眼里,孩子多大都是 孩子 。这份爱意,滚烫、纯粹,不掺任何杂质。可这份爱,能不能换个表达方式?尤其是在公共场合。

当一个孩子开始上学,他就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属品,他成了一个社会人。他的世界里,有了老师,有了 同学 ,有了一套新的、属于他们那个小江湖的规则和称谓。在这个江湖里,最响亮、最受认可的名号,就是他自己的 名字

对,就是 名字 。那两个字,或者三个字,是父母翻遍字典、寄予厚望的符号,更是他区别于所有其他人的、独一无二的标签。

你叫他一声全名,比如“陈默”,听起来可能有点严肃,但在学校、在正式场合,这是最标准的,代表着一种确认和 尊重 。你在家里,可以叫他更亲切的 昵称 ,比如“默默”,这是你们之间独有的亲密暗号,充满了温情。

可一旦走出家门,面对外人,“宝贝”、“宝宝”这种称呼,就成了一场大型的社交灾难。它模糊了边界,传递了一种“这孩子还什么都不懂,他是我的一部分”的强势信息。这对正在努力建立自我认同和 边界感 的孩子来说,简直是一种公开处刑。

你可能会说,叫“ 小朋友 ”总行了吧?

嗯,“小朋友”这个词,安全、中立、政治正确。但你品,你细品。它是不是也有点……太通用了?通用到有点敷衍。当一个陌生的阿姨对着一群孩子喊“小朋友们,过来一下”,这没问题。可如果你是孩子的姑姑、舅舅,甚至是比较熟的邻居,还一口一个“小朋友”,就显得生分了。这称呼里,缺少了“看见”,缺少了对那个具体个体的关注。

我们对 该上学的孩子怎么称呼 ,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他们。

你把他当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私有财产,你就会下意识地用“我家宝宝”;你把他当成一个需要被管教的群体一员,你就会用“那个小孩”或者“小朋友”;只有当你真正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、有自己思想和尊严的个体时,你才会脱口而出他的 名字

名字 ,这背后是什么?是 尊重 啊,朋友!是把他当成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待!

我见过一个特别有智慧的妈妈。她儿子上三年级,叫王子豪。在家里,她会叫儿子“豪哥”,带点江湖气的调侃,母子俩笑作一团。在学校门口碰到老师,她会很自然地说:“王老师好,我今天来接一下王子豪。”清晰、准确。有一次,孩子跟同学闹了别扭,在路边哭,她走过去,蹲下来,非常平静地叫了一声:“王子豪。”就这一声,孩子的哭声立马小了。因为他知道,妈妈现在是在跟他进行一场平等的、严肃的对话,而不是在哄一个撒娇的“宝宝”。

这就是称谓的力量。它能在不同场景下,精准地定义关系,切换模式。

再说说那些自以为是的“小帅哥”、“小美女”。打住吧!我知道你是想夸孩子,可这种称呼,早就过时了,而且特别油腻。它过早地把孩子的价值锚定在了外貌上,尤其是对女孩子。一个女孩,她可以是聪明的、勇敢的、有趣的、有创造力的,为什么要被简化成一个“小美女”?当你这么叫的时候,你其实是在给她贴标签,一个她可能根本不想要的标签。

那么,面对一个 该上学的孩子 ,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?

原则其实很简单:

1. 叫名字是永远的王道。 无论是全名,还是对方父母或他本人认可的 昵称 ,都是最优选。这表示:“我认识你,我知道你,我 尊重 你。”

2. 看场合,有分寸。 在家里,你们可以有全世界最肉麻的爱称,那是你们的情趣。在学校,就该用“某某 同学 ”或者全名,这是规则。在社交场合,如果你不确定,要么直接问孩子:“嗨,我该怎么称呼你?”要么问他父母。这不丢人,反而显得你特别有教养。

3. 摒弃那些模糊化、幼儿化的称呼。 “宝贝”、“宝宝”请留到孩子三岁前。“小不点”、“小家伙”也请谨慎使用,除非你跟这孩子关系铁到可以互相开玩笑。

4. 避免给孩子贴外貌标签。 放弃“小帅哥”、“小美女”,你可以夸他“今天的想法真酷”、“你搭的乐高太有创意了”。夸具体的行为和品质,远比夸一句空洞的外貌,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欣赏。

说到底, 该上学的孩子怎么称呼 ,这根本不是一个“叫法”的问题,而是一个“看法”的问题。

我们这一代父母,总在说要给孩子自由、要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。那好,独立人格的第一步是什么?就是拥有一个被 尊重 的、属于他自己的 名字 。他的 名字 ,就是他精神上的身份证,是他行走于世的第一个符号。

别再用那些自以为充满爱意、实则让孩子尴尬不已的称呼,去模糊他的轮廓,去拉扯他想要独立的脚步了。他正在努力地从你的世界里挣脱,去构建他自己的宇宙。我们作为父母、作为长辈,能做的最好的事,就是站在原地,带着欣赏的目光,清晰地、响亮地、充满 尊重 地,叫出他的 名字

这比一万句“宝贝我爱你”,都来得更有力量。

就从好好叫他的 名字 开始吧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