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时在家怎么称呼孩子好?叫法不对,亲子关系可能悄悄变糟

你有没有过这种瞬间?

午后,阳光斜斜地打在地板上,孩子在那一小块光斑里专心致志地玩着他的小汽车,嘴里还念念有词地配着音。你看着他毛茸茸的后脑勺,心里软得一塌糊涂,想喊他过来喝口水。

这时候,你脱口而出的是什么?

平时在家怎么称呼孩子好?叫法不对,亲子关系可能悄悄变糟

是“宝宝”?是他的小名?是“嘿,小东西”?还是连名带姓,像在单位点名一样严肃?

我跟你说,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。一个称呼,听起来不过两三个字,但它像一句微型的咒语,每天都在塑造着你和孩子的关系,也悄悄地在他心里勾勒出他自己的模样。这绝对是 平时在家怎么称呼孩子好 这个问题的核心。

咱们先聊聊那些“雷区”,那些我听着都替孩子觉得憋屈的叫法。

第一个,我管它叫“功能性称呼”。就是那种毫无感情色彩,纯粹为了引起注意的叫法。“哎”、“喂”、“那个谁”、“过来一下”。天哪,我每次在小区里听到有家长这么喊孩子,都忍不住皱眉头。这哪是叫孩子,这分明是在叫一个……一个物件,一个需要被指令的单位。孩子不是你的下属,更不是你的工具人。这种冰冷冷的称呼,传递的信息就是“我需要你,但我不关注你”。久而久之,孩子感觉不到自己是被“爱”着的存在,而是一个需要“听指令”的存在。亲密感?早就被这种“哎,喂”给喊没了。

第二个,也是最伤人的,就是贴 负面标签 。这简直就是一把钝刀子,在孩子心里慢慢地割。 “小胖子,别吃了”、“拖油瓶,快一点”、“你怎么这么笨啊,笨蛋”、“哭包,又哭!”。家长可能觉得是开玩笑,是“爱称”,甚至是一种激将法。可你忘了,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,他们还没有分辨玩笑和恶意的能力。

你叫他“笨蛋”,他可能真的会觉得自己学什么都慢;你叫他“胖子”,他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深深的自卑,甚至影响到他的饮食习惯和社交;你叫他“哭包”,他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,学会“懂事”,却丢掉了最宝贵的情绪表达能力。这些 负面标签 就像一根根看不见的刺,深深扎进孩子的自我认知里。你随口的一句“玩笑”,可能就是他未来十年、二十年都摆脱不掉的心理阴影。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。

还有一个变种,就是“比较式称呼”。“你看人家小明……”“学学你哥哥!”这种称呼,虽然没有直接的侮辱性词汇,但杀伤力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它等于在告诉孩子:“你,本身的样子,是不够好的。你得变成别人那样,才值得被我喜欢。”这种称呼,是在亲手扼杀孩子的独特性和自信心。

那到底, 平时在家怎么称呼孩子好

我觉得,最好的称呼,应该像一件定制的、温暖的毛衣,专属于你们之间,充满了爱意和故事。

首先,我强烈推荐,一定要有一个你们家的 专属昵称

这个昵称,可以源于他小时候的某个可爱瞬间。比如我儿子,刚出生的时候皱巴巴的,我老公随口就叫他“小土豆”,结果这个名字就跟下来了。现在他都上小学了,在家我们还是叫他“土豆”或者“土豆先生”。每当我这么叫他,他的眼睛都会亮一下,那是种“我是被偏爱的”的信号。

这个昵称也可以是你对他美好的期许,比如“开心果”、“小太阳”。它也可以是纯粹觉得好玩、上口,比如“兜兜”、“毛毛”、“点点”。关键在于,这个名字是你们家庭内部的“暗号”,充满了温度和亲密。当你在外面,在一群人里,轻轻喊出这个 专属昵称 ,他一回头,你们的眼神一对上,那种连接感,是任何称呼都替代不了的。它在说:“你是我的,独一无二的。”

其次,请郑重地、充满爱意地使用孩子的 大名

很多家长有个误区,觉得叫大名就等于要发火了。一喊全名,孩子立刻条件反射地站直,准备挨训。这太可惜了!孩子的 大名 ,是父母送给他的第一份厚礼,承载着你们的祝福和期望,它应该是充满力量和荣耀感的。

试试看,在这些时刻喊他的大名:

当他完成一幅很棒的画,或者搭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乐高城堡,你可以走过去,看着他的眼睛,认真地说:“XXX(他的全名),你真的太棒了!妈妈/爸爸为你感到骄傲!”

当他需要勇气去做一件挑战性的事,你可以握着他的手说:“XXX,我相信你,你可以的!”

把他的 大名 和赞美、鼓励、肯定的场景联系在一起。让他觉得,他的名字,代表着他自己,一个完整的、有力量的、值得被尊重的个体。这样,当他未来在社会上听到别人喊他名字的时候,他内心升起的,是自豪,而不是恐惧。

最后,要有一些“情景式”的趣味称呼。

生活嘛,总得有点儿调味剂。当他帮你拿了拖鞋,你可以夸张地喊他“我的小英雄!”;当他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,与其生气,不如笑着说:“我的‘破坏大王’,现在是不是该请你施展魔法,把它们都变回去了?”

这些称奇,把可能引发冲突的场景,变成了一场亲子游戏。它化解了紧张,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,学会了责任和规则。这种称呼的核心是“共情”和“幽默感”,它代表着一种更智慧、更松弛的亲子关系。

说到底,一个称呼,就是你内心对孩子态度的折射。它像一个温度计,时刻测量着你们关系的冷暖。

它是冷冰冰的指令,还是带着嘲讽的标签?是充满爱意的呢喃,还是带着尊重的肯定?

孩子每天听着你对他的称呼,就像在听你为他谱写的生命序曲。这首曲子,是高昂的,是温暖的,是充满力量的?还是低沉的,是压抑的,是带着一丝丝不耐烦的?

别小看了这件“小事”。回去试试,换一种方式,用更温暖、更有趣、更尊重的称呼去叫你的孩子。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,他回应你的,不仅仅是一个笑容,更是一个更愿意向你敞开的,柔软的心。

那个从你口中说出的名字,是你悄悄塞进他口袋里的一颗糖,还是不小心投向他的一粒石子?选择权,在你手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