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清宫!两宫太后怎么称呼自己?“哀家”这词其实很罕见

每次看那些清宫剧,只要镜头一摇,对准那凤冠霞帔的太后,我这心里就咯噔一下,预备着。果不其然,朱唇轻启,一句幽幽的“ 哀家 乏了”或者“ 哀家 看此事不妥”就飘了出来。听得我呀,真是后槽牙都痒痒。

说真的,这“ 哀家 ”二字,简直成了影视剧给皇太后焊在嘴边的专属标签。好像不这么叫,就显不出那份丧夫之痛、孤掌天下的悲情范儿。可问题是,这玩意儿,它真实吗?尤其是对于晚清那两位叱咤风云、垂帘听政的 两宫太后 ——慈安和慈禧来说,她们真会天天把“悲哀”挂在嘴上,用一个充满自怜自艾的称呼来标榜自己的身份?

别闹了。权力场上,示弱等于自杀。

揭秘清宫!两宫太后怎么称呼自己?“哀家”这词其实很罕见

咱们先来拆解一下“ 哀家 ”这个词。顾名思义,“哀”就是悲哀,“家”在这里是一种自称的后缀,类似于“咱家”。所以,“哀家”的字面意思就是“我这个可悲可叹的人啊”。这是一种什么语境?这是丈夫刚死,自己成了寡妇,前途未卜,孤儿寡母,那种无依无靠、悲从中来的特定情绪下的自称。它或许在某些特定的、需要表达悲痛的仪式性场合出现过,但要说成为日常用语,尤其是成为手握实权的统治者的日常自称,那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
你想想看,当慈禧太后坐在养心殿的帘子后面,面对着底下黑压压跪倒一片的军机大臣,讨论的是国家军政、钱粮赋税、生死予夺的大事。这时候,她来一句“ 哀家 认为……”?底下的大臣们听了会怎么想?是觉得太后真可怜,还是觉得这位统治者情绪不稳定,拿国事当儿戏?

真正的权力,从来不需要用悲情来包装。恰恰相反,它需要的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舍我其谁的自信。

那么,剥开影视剧的迷雾,历史上真实的 两宫太后怎么称呼自己 呢?答案其实……非常朴实,甚至有点出乎意料的“现代化”。

在绝大多数正式场合,尤其是在发布 懿旨 (也就是太后发布的命令)的时候,她们最常用的自称,就是一个字——

对,你没看错,就是这个我们天天都在用的“ ”。

比如,光绪十年(1884年),慈禧发动“甲申易枢”,一口气罢免了恭亲王奕訢在内的所有军机大臣。她在发布的那道 懿旨 里,措辞是何等激烈,充满了个人意志。里面就直接用“ ”或者更为书面化的“ 本人 ”来进行自称。那种生杀予夺的气势,透过纸背扑面而来,哪里有半分“哀”的气息?那是一种“老娘说了算”的霸气,是一种“这个帝国,现在我当家”的直接宣告。

用“ ”,简单、直接、有力。它削减了一切不必要的身份包装和情绪色彩,直指权力的核心——个人意志。当慈禧说“ 要如何如何”时,这个“ ”背后站着的,是整个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。这比任何花里胡哨的称谓都有分量。

除了这个石破天惊的“ ”,还有一个词也用得比较多,那就是“ 本宫 ”。

本宫 ”这个词,就比“我”要多一层身份的意味。“宫”指的是太后所居住的宫殿,比如慈安是东六宫的钟粹宫,称东太后;慈禧是西六宫的长春宫,称西太后。“ 本宫 ”这个自称,实际上是在强调“我作为这座宫殿的主人”、“我以我所在的这个地位”来说话。它更像是一个官方身份的代称,比“我”要正式,但同样充满了权威感。它不像“哀家”那样带着情绪,也不像“我”那么个人化,是一种介于公私之间的、非常得体的权力自称。

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:一位大臣上了一道折子,观点与慈禧相左。慈禧批阅时,可能会在旁边写下朱批:“ 本宫 知道了,该事另有考量,尔等毋庸再议。”看,这味道就对了。不容置疑,带着身份的碾压,但又保持着统治者的体面。

所以,你看,称呼这件小事,背后其实是心态和地位的大文章。

一个把自己定位为“哀”的女人,她的世界是向内收缩的,是沉浸在个人悲痛里的。而一个用“ ”或者“ 本宫 ”来发号施令的女人,她的目光是向外扩张的,她看到的是整个江山,她思考的是如何驾驭这艘庞大的帝国航船。慈禧显然是后者。她或许会在深夜里为咸丰的早逝、为同治的顽劣而落泪,但在权力的牌桌上,她永远是那个最清醒、最不想输的玩家。

至于在更私人的场合,比如面对小皇帝同治或者后来的光绪,她们又会怎么称呼自己呢?

这就更有意思了。在满人的家庭习惯里,母亲被称为“ 额娘 ”。可以想见,在那些卸下朝服、褪去光环的私密时刻,当慈禧作为一位母亲,而非一位太后,面对自己亲生儿子的时候,一声饱含关切的“ 额娘 在这儿呢”,是完全合情合理的。这种称呼的切换,恰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。她既是帝国的女主人,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。这两种身份,在她身上矛盾又统一地共存着。

说到底,影视剧为了戏剧冲突,总是喜欢把人物脸谱化。太后就必须是悲情的“哀家”,皇帝就必须是孤傲的“朕”,但这恰恰磨平了历史人物身上最生动、最有人味儿的棱角。

真实的慈禧和慈安,她们的语言,是她们权力的延伸。她们用最简洁、最权威的词语—— 本人 本宫 ——来构建自己的统治话语。这背后,是一种不必言说的自信:我的权力来源于我的地位和我的能力,而非来源于我寡妇的身份。我不需要同情,我需要的是服从。

所以,下次再看到电视剧里那位张口闭口“哀家”的太后,你不妨在心里默默地帮她纠正一下。或许,换成一个斩钉截铁的“ ”,你才能真正感受到,那帘子背后,究竟坐着一个怎样厉害的女人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