挺怪的。真的挺怪的。
你会发现,当一个人的粉丝数量,从几百几千,膨胀到几十万、几百万甚至更多的时候,她的名字,就变得不再纯粹了。它成了一个符号,一个可以被任意解读和涂抹的公共画布。而我们,这些屏幕前的看客、追随者、仰慕者甚至是反对者,如何称呼她,就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游戏,一场关于距离、权力、和情感投射的微妙展演。
这事儿可不是一句“爱叫啥叫啥”就能说清的。每一个称呼背后,都藏着一把尺子,丈量着你和她之间的心理距离。

最安全,也最常见的一种,是叫“ 老师 ”。
你去看那些知识类、技能类的博主,美妆的、健身的、讲历史的、做设计的,评论区一水儿的“谢谢老师”“老师辛苦了”。这个称呼,妙就妙在它建立了一种非常稳定且正当的关系:传道受业解惑。我把你当老师,意味着我认可你的专业性,我向你学习,我们之间是一种基于知识交换的、带有敬意的关系。这层关系,干净、体面,还带着点传统美德的光环。它像一道屏风,把那些可能滋生的、更复杂的、更私人的情感,全都妥妥帖帖地挡在了外面。叫一声“老师”,既表达了肯定,又维持了分寸。对于博主本人来说,这也是最舒服的称呼之一。它确认了她的价值,却又不必承担粉丝额外的情感负累。
但人心啊,哪有那么容易满足于“分寸感”。
当崇拜越过了知识的边界,渗入到人格魅力、生活方式甚至颜值崇拜时,称呼就开始变得……暧昧起来。
于是,第二种称呼的王国,就此拉开序幕。这个王国里,最响亮的那个词,可能是“ 老婆 ”。
你别笑。第一次在弹幕里看到满屏的“老婆亲亲”“老婆今天好美”时,我承认我的脚趾抠出了一座魔仙堡。但你慢慢会发现,这声“老婆”里,含着一种极其复杂的、属于这个时代的赛博情感。它是一种极致的喜爱,一种恨不得把对方私有化的占有欲。这声“老婆”,是对她外貌、性格、才华的最高级别赞美的一种浓缩。它轻佻,但又意外地真诚;它越界,但又在虚拟世界里获得了通行证。
喊出这个词的人,当然不指望对方真能成为自己的配偶。他们是在进行一种角色扮演,一种情感代偿。通过这个称呼,他们瞬间拉近了和那个遥不可及的人的距离,仿佛真的建立了一种亲密关系。这层关系,像一层薄薄的、闪着光的糖衣,包裹住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孤独和空虚。
和“老婆”并驾齐驱的,还有一群自称为“ 妈粉 ”的人。
她们管自己喜欢的偶像叫“崽崽”“女儿”“我宝”。她们的日常,不是舔屏喊“我可以”,而是操心她有没有好好吃饭,有没有穿暖和,工作是不是太累了,被黑子骂了有没有偷偷哭。这种情感,与其说是粉丝对偶像的崇拜,不如说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。她们在偶像身上投射了母性,通过“云养娃”的方式,获得了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。这声“女儿”,充满了怜爱与保护欲,她们在用这个称呼,为自己构建一个“守护者”的身份。
你看,无论是“老婆”还是“女儿”,都是在试图将一段公共的、一对多的关系,强行扭转成私人的、一对一的关系。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,也是流量时代必然的产物。
当然,还有更进一步的。那就是“ 花名 ”和“ 昵称 ”。
这种称呼,通常只有混迹粉丝圈子深处的人才知道。它可能来源于她某个不经意的口误,一件只有铁粉才知道的糗事,或者她某个独特的身体特征。比如,她爱吃香菜,粉丝就可能叫她“香菜公主”;她走路像小企鹅,就可能被叫做“鹅酱”。
这种“花名”的作用,类似地下组织的接头暗号。当你在评论区打出这个名字,立刻就能识别出“自己人”。它代表着一种信息差,一种优越感——“关于她,我知道得比你们这些路人多”。这声昵称,是粉丝身份的勋章,是他们为自己在这个庞大群体里找到归属感的方式。它不一定有多好听,但一定足够“内部”,足够有辨识度。
有光就有影,有爱就有恨。
粉丝很多的人,必然也意味着,讨厌她的人也很多。于是,第四种称呼,也是最黑暗的一种——“ 黑称 ”,便应运而生。
“黑称”是一把刀,是语言的武器。它往往是抓住对方的某个缺点、某次争议事件、甚至是生理特征,用最刻薄、最恶毒的词语进行浓缩和概括。它的目的,不是为了玩梗,不是为了表达喜爱,而是纯粹的攻击、贬损和人格侮辱。
一个“黑称”的诞生和传播,往往伴随着一场舆论的狂欢。它像病毒一样扩散,每一次被使用,都是在对这个人进行一次公开的羞辱。它的恶毒之处在于,它试图用一个标签,去定义一个活生生的人,去剥夺她作为“人”的复杂性,把她简化成一个可供嘲笑和发泄的靶子。对于被冠以“黑称”的博主来说,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暴力。它像一根无形的刺,扎在她和世界之间。
所以你看,从“老师”的敬意,到“老婆”的占有,从“花名”的亲密,到“ 黑称 ”的攻击,每一个称呼,都像一个坐标,精准地标定了发出者自己的位置。
那么,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她?
说白了,这根本不是一个技术问题,而是一个选择问题。选择权,在我们自己手上。
你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方式,就叫她的名字,或者她的网名。这其实也是一种态度。不远不近,不卑不亢。你把她当成一个你恰好关注了的、有点意思的普通人。你们是平等的。我觉得,这在今天这个动不动就“造神”又“毁神”的网络环境里,反倒是一种难得的清醒和体面。
说到底,屏幕那头那个被千万束目光注视的“她”,她是谁,取决于我们想让她是谁。我们用称呼,为她穿上不同的戏服:老师、爱人、孩子、朋友、敌人……我们在她身上投射自己的欲望,安放自己的情感,发泄自己的不满。
而她本人呢?在这一声声或爱或恨的呼唤里,在这一层层被赋予的身份之下,她真正的样子,可能早就模糊不清了。或许,她只是我们所有想象和定义的一个总和。
这才是这事儿最让人着迷,也最让人唏嘘的地方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