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被电视剧骗了,以为清宫里的妃子们,见了亲妈都甜甜地喊一声“额娘”。
那都是简化的剧情。
真实的历史,比这复杂、也比这冰冷一百倍。一声对母亲的称呼,在那个高墙深院里,可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家庭日常,它是一门学问,更是一道关乎 尊卑 、荣辱,甚至生死的符咒。

首先,咱们得把“ 额娘 ”这个词给掰扯清楚了。这个词,源自满语的“ene”,就是母亲的意思。所以,对于那些根正苗红的满洲八旗秀女,尤其是上三旗出身的妃嫔来说,称呼自己的生母为“ 额娘 ”,是理所应当,也是身份的象征。这声“ 额娘 ”,喊出来,带着一种旗人的骄傲和根基。它在告诉所有人:我是谁,我来自哪里。
可这声“ 额娘 ”,真的就那么简单、那么温情吗?
门儿都没有。
一旦女儿进了宫,成了皇帝的女人,哪怕只是个小小的答应、常在,她和原生家庭的关系,就已经被彻底重塑了。母亲不再仅仅是母亲,更是“外戚”。母女相见的机会,少得可怜,一年一度的“省亲”?那是小说里的情节。多数时候,只能靠书信往来,或者太监传话。
想象一下那个画面:一位久居深宫的嫔妃,终于得到恩准,与年迈的母亲见上一面。隔着重重礼仪,她或许心里翻江倒海,想扑过去喊一声“娘”,但嘴里出来的,必须是规规矩矩、带着疏离感的“ 额娘 ”。这声称呼,它不仅仅是一个词,它是一道身份的烙印,一道隔开了 紫禁城 内外两个世界的,冰冷又华丽的墙。墙内是皇权的女人,墙外,才是她那个遥远的、回不去的家。
那么,汉军旗或者汉人出身的妃子呢?情况就更复杂了。她们的家庭传统里,喊的是“娘”、“母亲”。但在那个以满洲为尊的 紫禁城 里,她们也得入乡随俗。在正式场合,尤其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,她们也得学着称呼自己的 生母 为“ 额娘 ”,这是一种政治正确,一种对统治阶级文化的归顺。
私下里呢?一封家书,蘸着泪,墨迹晕开,写的可能还是那个最亲切的“娘”。但这种时刻,太少了。更多的时候,她们必须小心翼翼地拿捏分寸,用那个略显生分的“ 额娘 ”,来包裹自己万千的思绪。这其中的滋味,恐怕只有她们自己知道。
更有意思,也更残酷的,是宫里还有一个所有人都必须认的“母亲”—— 皇太后 。
这才是后宫真正的“母仪天下”。对于皇帝来说, 皇太后 是“皇额娘”。那么对于皇帝所有的妃子们来说,这位 皇太后 ,就成了她们名义上、礼法上的“母亲”。她们对 皇太后 的请安问好,比对自己亲生母亲要频繁、恭敬得多。她们的荣辱升迁,很大程度上,也攥在这位“母亲”的手里。
所以,你看,一个妃子,她有两个“妈”。一个是给了她生命的 生母 ,远在宫外,是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牵挂,却只能用最疏离的称呼来维系。另一个是决定她命运的“婆婆”,近在眼前,是她必须用尽心力去讨好、去敬畏的权力核心。
这种身份的撕裂感,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。
咱们再说得细一点,还有一个概念叫“ 嫡母 ”。如果一个妃子是庶出,也就是说,她的生母只是父亲的一个妾。那么,她父亲的正妻,也就是她的 嫡母 ,地位要远高于她的 生母 。在正式的文书和场合里,她提到“母亲”,指的往往是这位 嫡母 。而自己的 生母 ,可能只能被称为“姨娘”,或者在非常私人的语境下,才敢流露出一丝亲近。
这背后,是无处不在的 规矩 和等级。在那个世界里,血缘亲情,很多时候,都得让位于宗法礼教。一声称呼,背后就是一部家族史,一整套森严的社会秩序。
所以, 清朝妃子怎么称呼母亲的 ?
答案从来不是唯一的。
它可能是满洲贵女一声骄傲的“ 额娘 ”。也可能是汉家女子一声无奈的“ 额娘 ”。它可能是对宫外 生母 遥远的、带着愧疚的呼唤。更可能是对宫内 皇太后 恭敬的、带着畏惧的尊称。
每一个称呼的背后,都藏着一个女人的身世、地位、挣扎和悲欢。那一声简简单单的“母亲”,在踏入宫门的那一刻起,就被揉碎了,重塑了,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、带着等级烙印的符号。它不再仅仅代表亲情,更多的时候,它代表距离、代表 规矩 、代表一种身不由己的命运。
下次再看清宫剧,当听到那一声“ 额娘 ”时,不妨多想一想,这声音里,究竟藏着几分真情,又有几分是说给这深宫高墙听的呢?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