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称呼,卡在喉咙里,像一根小小的鱼刺。不上不下,说出来觉得矫情,不说,又显得没礼貌。这大概是很多 12岁 孩子的真实写照,面对妈妈身边那个被称作“ 后爸 ”的男人, 怎么称呼 ,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。
别急。真的。这事儿,比你想的要简单,也比你想的要复杂。
首先,扔掉那个标准答案的想法。根本没有所谓的“正确答案”。你家不是我家,你妈不是我妈,那个走进你生活的叔叔,更不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。所以,别去网上搜“我应该叫后爸什么”,那些给你列出一二三四的,都是纸上谈兵。

我们来聊点实在的。
最安全、也最常见的牌,是“叔叔”。前面可以加上他的姓,比如“王叔叔”、“李叔叔”。这张牌打出去,永远不会错。它表达了基本的尊重,也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界线——你是长辈,但你不是我爸爸。对于 12岁 这个年纪,一个已经建立起自己小小世界观和情感壁垒的少年来说,这条界线,至关重要。它是一种自我保护,也是对亲生父亲的一种无声的忠诚。这没什么好羞耻的,这是人之常情。
所以,如果那个男人和你还不熟,或者你内心就是有点儿 拧巴 ,叫“叔叔”吧。坦坦荡荡地叫,没人会觉得你不对。这反而是成熟的表现,你懂得在复杂的关系里,先找到一个最稳妥的立足点。
但是,我知道,你想问的,肯定不止于此。
最大的那个心结,是“爸爸”这两个字。
我得把话说得重一点: 千万不要逼自己 。也请你妈妈和那位叔叔, 千万不要逼你 。
“爸爸”这个称呼,不是一个身份的标签,它是一个情感的容器,里面装的是日积月累的陪伴、是深夜不睡的守护、是毫无保留的付出。它有千钧重。对于一个心里已经有“爸爸”位置的孩子来说,凭空再加一个,太难了。那感觉,就像是背叛。
我见过一些家庭,为了所谓的“一家人”的和谐表象,妈妈会劝孩子:“叫爸爸呀,你看他对你多好。”那位叔叔可能也会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你。这种时候,压力就全到了你这个 12岁 的孩子身上。太残忍了。
一个真正爱你、尊重你的 后爸 ,绝不会纠结于一个称呼。他如果真的想融入你的生活,他会用行动来证明。他会记得你不吃香菜,会陪你看你觉得无聊的动漫,会在你和妈妈吵架时笨拙地打圆场,会在你考砸了的时候说“没事儿,下次努力”。当这些瞬间,一点一滴地存进你的记忆银行里时,某一天,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,“爸爸”这个词,会自然而然地从你嘴里溜出来。那才是它该有的样子,是情感的水到渠成,而不是被强扭的瓜。
如果那一天永远没有到来,也没关系。真的没关系。你们的关系,不必用这个词来定义。
那么,除了“叔叔”和“爸爸”,还有没有别的可能?
当然有。现在的家庭关系,可比以前开放多元多了。
我认识一个男孩,他直接叫他 后爸 的名字,比如“老王”或者直接叫“王伟”。听起来有点“没大没小”?但在他们家,这恰恰是一种亲近的、朋友式的相处模式。那个“老王”性格很开朗,他觉得这样挺好,没有距离感。但这有个大前提:那位 后爸 本人不介意,并且你们家的整体氛围是轻松、平等的。做这个选择前,最好还是先看看大人的反应。
还有一种折中的、也很棒的方式,就是创造一个你们专属的昵称。可能源于他的某个特点,比如他爱钓鱼,你叫他“船长”;他厨艺特别好,你叫他“大厨”。这需要一点点创意和默契,一旦建立,这个称呼就是独一无二的,它绕开了“爸爸”的沉重和“叔叔”的疏离,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一扇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小门。这简直酷毙了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核心就一句话: 你的感受,才是唯一的金标准。
12岁 ,不再是那个任由大人安排的小屁孩了。你有你的思想,你的判断,你的小秘密,和你那份不轻易示人的敏感。这件事,你完全有权利自己做主。
你可以找个机会,和你妈妈单独聊聊。不是抱怨,而是沟通。你可以告诉她:“妈妈,我现在叫‘爸爸’会觉得很奇怪,我先叫他‘王叔叔’可以吗?”一个爱你的妈妈,一定会理解。你甚至可以鼓起勇气,和那位叔叔直接谈。你可以说:“叔叔,谢谢你对我和妈妈好,但我暂时还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最合适,我需要一点时间。”
你信不信,一个真正有气度、有智慧的成年人,听到你这么坦诚的话,不但不会生气,反而会更加敬佩你。因为你展现的,不是一个孩子的任性,而是一个准成年人的真诚和思考。
归根结底, 怎么称呼后爸 ,从来都不是一个关于“称呼”的问题,它是一个关于“ 关系 ”的问题。
别把顺序搞反了。不是因为你叫了他“爸爸”,你们的关系才变好。而是因为你们的 关系 真的变好了,那个称呼才变得顺理成章。
所以,把注意力从那个小小的称呼上移开吧。去感受他这个人。看他是怎么对待你妈妈的,看他是怎么面对生活里的麻烦的,看他在你需要的时候,伸出的那只手,是不是温暖的。
行动,永远比语言更有力。一个称呼,真的,没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,你在这个重组的家庭里,是否感觉到了更多的爱,而不是更多的压力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