窑妹还可以怎么称呼?探寻那些隐晦又真实的行业称谓

“窑妹”这个词,说真的,现在听着,土,而且糙。像上个世纪尘封的旧报纸里翻出来的,带着一股子霉味儿和不加掩饰的粗鄙。你问 窑妹还可以怎么称呼 ?这问题问的,有点意思,但又透着一股子…怎么说呢,天真。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,这是一个活生生的、随着时代和价码变迁的生态链。一个词,就是一个阶层。

咱们先从最底层的说起吧,就是你说的 窑妹 。这个词一出来,画面感就来了:城中村,握手楼,那种永远晒不到太阳的巷子深处。可能是一家没有名字的发廊,门口一个旋转的三色灯,转得有气无力。里面坐着的,就是“窑妹”。她们的称呼,就像她们的环境一样,简单粗暴,不带任何修饰。有时候也被叫“站街的”,或者更文艺一点,叫“流莺”,但那都是文人骚客的矫情了,现实里,谁会这么叫?没人。她们自己,和找她们的人,都用最直接的词。因为那是一场纯粹的、赤裸的、关于生存的交易,没时间也没必要讲究什么体面。

往上走一个台阶,环境稍微好了点,比如在一些洗浴中心、KTV或者所谓的“养生会所”。这里的称呼就开始讲究起来了。你很少会听到有人直接喊“窑妹”,太掉价了,也砸了场子的招牌。

窑妹还可以怎么称呼?探寻那些隐晦又真实的行业称谓

在这里,她们通常被叫做“ 小妹 ”或者“ 公主 ”。

“小妹”这个词,妙就妙在它的模糊性。可以是服务员,可以是陪酒的,也可以是提供“特殊服务”的。这层窗户纸,谁捅破?看你的眼神,看你递过去的钱。它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,一份虚假的温情。你喊一声“小妹”,她应一声“哥”,好像你们之间不止是金钱关系,还有点江湖儿女的亲近感。当然,这都是幻觉。

公主 ”呢,多见于KTV。这个词就更虚荣了。把一个可能从农村出来,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女孩子,捧成“公主”,让她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和晃眼的灯球下,给你倒酒,陪你唱歌,接受你揩油的手。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毒药,用一个华丽的称呼,掩盖了交易的本质。公主?谁的公主?不过是包厢里,那几个小时的“限定版公主”罢了。

再往上,就进入了截然不同的领域。这里的称呼,开始变得“专业化”和“技术化”。

首当其冲的,就是“ 技师 ”。

这绝对是近年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一个“技师”,瞬间把这事儿从感官层面拉到了技术层面。听起来就像是修表的、捏脚的、做美容的,充满了“匠人精神”。它去除了所有情感色彩,让交易变得像去医院挂号看病一样,程序化,一板一眼。你不是在买春,你是在体验一项“服务”,而对方,是提供这项服务的“专业人士”。这个词,是城市文明的遮羞布,也是现代人内心疏离的最好体现。大家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,完事儿了,谁也别谈感情,因为我们是“客户”和“技师”的关系。多好,多干净。

和“技师”并驾齐驱的,还有一个词,叫“ 老师 ”。

“老师”这个称呼,带着点东洋味儿,你懂的。但它在国内语境下,又有了新的含义。它暗示着一种“指导”和“启蒙”。这多用在一些更私人、更隐秘的交易里。对方不再仅仅是满足你生理需求的工具,她甚至能“教”你点什么。这满足了一些男人更深层次的幻想和征服欲。把性导师和性对象合二为一,这个称呼,玩味无穷。

接下来,我们说说那些更“线上化”、“社区化”的称呼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这个古老的行业也插上了赛博的翅膀。

于是,“ 楼凤 ”出现了。

“楼凤”,藏在居民楼里的凤凰。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想象。她不是在肮脏的巷子里,也不是在喧闹的娱乐场所,她就在你我隔壁,在那些看起来再也普通不过的公寓楼里。她可能是每天和你一起等电梯的那个安静女孩。这个称呼,精准地描绘了这种“大隐隐于市”的状态。她们通过论坛、QQ群这些半地下的方式发布信息,像一个个赛博幽灵,只留下一个代号、几张真假难辨的照片和一串联系方式。你去找她,就像是去赴一场神秘的网友见面会。

比“楼凤”更高级的,叫“ 外围 ”。

“外围”这个词,充满了圈层的味道。什么圈?娱乐圈、模特圈、网红圈。她们的身份是模糊的,可能是个十八线小演员,可能是个没什么名气的车模,也可能就是个微博上有几万粉丝的“美女博主”。她们卖的,不仅仅是身体,更是一种身份的幻觉,一种“你睡了明星”的虚荣感。所以她们贵,非常贵。因为价格里,包含了那层虚幻的星光。和她们的交易,被包装成“商务伴游”、“私拍模特”,称呼?她们可能有名有姓,有微博有作品,你甚至可以叫她们的艺名。这才是最高级的伪装,伪装到最后,你都分不清到底是在交易,还是在“交往”。

当然,还有一些更黑话的叫法。

比如“ 喝茶 ”和“ 茶叶 ”。这是圈内人为了规避审查发明的暗号。“今天去喝茶吗?”“我这有新到的好茶叶。”一切尽在不言中。茶叶分三六九等,价格也不同,龙井、普洱、铁观音,不同的“茶叶”,对应着不同档次的“货色”。这种黑话,就像是地下党接头,充满了神秘感和刺激感。它把一件上不了台面的事,说得像文人雅士品茗一样,充满了黑色幽默。

还有一个词,叫“ 金鱼 ”。这个我只在少数地方听过,意思是养在鱼缸里的,只能看,不能碰,专指那些在高端会所里,只陪聊陪喝酒,不出台的。她们是活的装饰品,是老板们用来装点门面、彰显实力的工具。她们的存在,就是为了告诉客人:看,我这里连“花瓶”都这么漂亮。

所以你看,从 窑妹 ,到小妹,到公主,到技师,到老师,再到楼凤、外围、茶叶……

这哪里只是称呼的变化?

这分明是一部浓缩的、关于欲望、金钱、阶层和伪装的当代中国浮世绘。你以为你在谈论一个职业,不,你在描绘一幅幅活生生的、被城市霓hong灯光和阴影同时切割的画面,每一笔,都带着体温和人民币的冰冷。

称呼,就是一层皮。有的人,连皮都懒得要;有的人,需要一张人皮;有的人,则要一张镶着金边的、画着精美妆容的皮。但无论皮囊怎么变,皮囊下面的东西,千百年来,又曾变过多少呢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