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每次在饭局上、在办公室茶水间、在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凑成的“关心”圈里,一旦聊起某个决定自己生娃的朋友,空气里就弥漫着一种……怎么说呢,一种战战兢兢的、想要表达点什么却又怕说错话的拧巴感。然后,那个终极问题就冒出来了——“那……我们平时该 怎么称呼她 ?”
这个问题,简直是一道社会关系的送命题。
你是不是也脑补过那个场景?大家面面相觑,搜肠刮肚地想找一个既“政治正确”又显得自己特有同理心的词。结果呢?往往是大型翻车现场。

最常见的,也是最容易踩雷的,就是那个听起来中性、实际上却带着一根倒刺的 标签 ——“ 单身妈妈 ”。
拜托,别再用这个词了。真的。
我知道,说这个词的人,百分之九十都没恶意。他们觉得这只是一个客观描述。但你仔细品品,“单身”这两个字,像不像一个巨大的、加粗的、闪着红灯的前缀?它强调的,不是“妈妈”这个充满力量和爱意的身份,而是“单身”这个状态。它在无形中把一个完整的“人”+“母亲”的组合,简化成了一个“残缺”的家庭结构示意图。潜台词仿佛在说:“看,她是一个妈妈,但,她是自己一个人的哦。”
这是一种基于“缺失”的定义。它把“丈夫”或“伴侣”的存在,当成了一个家庭的默认配置、一个标准答案。而选择 单身要孩子 的她,就被划归到了“非标准”的那一栏。这本身,就是一种不自知的冒犯。
还有一种升级版的、自以为更“高级”的称呼——“伟大的母亲”、“了不起的 独立女性 ”、“女强人”。
我每次听到这种话,脚趾都能在鞋里抠出一座三室一厅。
“你一个人带孩子,真伟大!” 这句话听起来是赞美,实际上呢?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悲悯。它把对方的个人选择,强行渲染成了一出悲壮的、需要被围观和歌颂的苦情戏。可人家可能压根儿不觉得自己苦,人家正享受着和孩子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,正为自己能够主宰人生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满足。你这一句“伟大”,轻飘飘地就把她所有的快乐、自主和规划,全抹杀掉了,只剩下一个“为了孩子牺牲自我”的空洞形象。
至于“女强人”?更是偏见中的偏见。仿佛一个女人,只有在事业上所向披靡,才“配”得上、才“有能力”做出 单身要孩子 的决定。这完全忽略了她作为母亲的柔软、细腻,也忽略了她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、但内心足够丰盈和强大的普通人。她选择生下孩子,不是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有多“强”,而仅仅是因为,她想要一个孩子,她爱这个孩子。就这么简单。
那说了半天,到底该 怎么称呼她 ?
答案,简单到让人想拍大腿——
就叫她的名字啊!
或者,叫她的职位,王经理、李医生。或者,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,自然而然地叫“宝宝你看,妈妈来了”。或者,就跟她还没生孩子之前一样,叫她小雅、叫她Cici、叫她姐们儿。
她是谁?她首先是她自己。一个有名字、有性格、有职业、有喜怒哀乐的、活生生的人。她的身份有很多个维度,母亲,只是其中之一, albeit a very important one. 她的婚姻状况,更是她众多人生切面里,最不应该被拿来定义她的那一面。
称呼 的本质,是确认关系。你跟她是什么关系,就用什么关系对应的称呼。你们是同事,就用同事间的称呼;你们是朋友,就用朋友间的称C呼。这才是真正的 尊重 。
尊重 ,不是绞尽脑汁地去发明一个新词汇,也不是小心翼翼地把她供上神坛。 尊重 ,是把她当成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,去理解她的选择,而不是去定义她的身份。
我有个朋友,就是自己跑去国外做的试管婴儿。儿子现在三岁,活泼得能把屋顶掀了。我们聚会,从来没人会刻意提起“你一个……”这种句式。我们会聊她最近追的剧,吐槽她儿子又拆了哪个新玩具,分享新开的哪家餐厅好吃。她就是我们的朋友,一个当了妈的朋友。仅此而已。
有一次,一个新来的同事,不知情,小心翼翼地问我:“我看她朋友圈都是她和娃,她……是 单身妈妈 吧?真不容易。”
我当时就笑了,我说:“她叫周倩,是个超厉害的插画师,也是个妈妈。她容不容易,你跟她熟了自己去感受。但你最好奇的,应该是她最近又画了什么好玩的东西,而不是她的家庭结构。”
你看,问题的核心,从来不是“ 单身要孩子怎么称呼她 ”,而是我们看待这件事的心态。我们是不是总想用一个 标签 ,去快速地、粗暴地归类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人或事?是不是我们的社会,对于“非传统”的家庭模式,还抱着一种猎奇、审视甚至评判的态度?
别再纠结那个称呼了。
当你不再把“单身”和“要孩子”看作一个需要特殊对待的组合时;当你的关注点,从她的婚姻状况,转移到她本人——她的快乐、她的烦恼、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日常和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光芒时……
那个最得体、最温暖、最正确的 称呼 ,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了。
那就是她的名字。
因为,一个决定拥抱新生命的女性,她最希望被世界看到的,不是她的孤勇,不是她的与众不同,而是她全然的、完整的、值得被爱的,自己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