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几天。自从我爸妈把我从北京接回村里,我就开始考虑: 全村的人该怎么称呼我? 是直接叫我的大名,显得生疏?还是叫我小时候的 小名 ,又觉得有点幼稚?或者……会不会给我起个什么 外号 ?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一个称谓,往往决定了你在村里人的眼中,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我爸妈是典型的“落叶归根”,年轻的时候拼了命想离开村子,现在老了,又觉得村里才是根。他们俩倒是没什么纠结的,大家都还是叫他们以前的名字,或者直接叫“老X家”的。可我不一样,我从小在北京长大,对村里的一切都觉得既熟悉又陌生。
刚回来那几天,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。

“哎呦,这不是老X家的丫头吗?长这么大了!”这是我二姑,她热情地拉着我的手,声音大的整个胡同都能听见。
“是啊是啊,都快认不出来了。”这是隔壁王婶,她一边嗑着瓜子,一边上下打量着我。
我尴尬地笑着,心里想着:我叫李思思,不是老X家的丫头啊!
后来,我发现村里人称呼我,主要有这么几种方式:
- 大名:李思思。 这是最正式的叫法,一般是村干部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才会这么叫。这种叫法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外人,总觉得融不进去。
- 小名:妞妞。 这是我小时候的名字,只有我的亲戚和邻居才会这么叫。每次听到这个名字,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在村里疯跑的日子,感觉很亲切,但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,毕竟我都这么大了,还叫妞妞,总觉得有点幼稚。
- 外号:眼镜妹。 这是我最不想听到的称呼。小时候我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,村里的小伙伴就给我起了这个外号。虽然他们没有恶意,但我还是觉得有点受伤。现在我摘掉了眼镜,换成了隐形,可还是有人这么叫我。
- 老X家的女儿。 这是最常见的称呼,也是让我最无语的称呼。我知道我是我爸妈的女儿,但这并不能代表我啊!难道我在村里就只是一个“老X家的女儿”吗?
其实,我最希望村里人能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,而不是依附于我的家庭或者我的过去。我想让他们看到我现在的样子,看到我在努力地适应村里的生活,看到我在为村里的发展做贡献。
我开始主动和村里人聊天,了解他们的生活,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。我帮王奶奶修好了坏掉的电视,帮李叔叔的儿子辅导功课,还帮村委会整理了一些文件。慢慢地,村里人开始对我改观了。
他们开始叫我“思思”,而不是“老X家的女儿”。
他们开始和我聊一些村里的大事小情,而不是只问我“什么时候结婚”。
他们开始邀请我参加村里的活动,而不是把我当成一个“外来户”。
有一次,村里要举办一个文艺晚会,我主动报名参加了。我唱了一首自己写的歌,歌词里描述了我在村里生活的感受,也表达了我对村里未来的期望。唱完之后,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演出结束后,村长走到我面前,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思思,你唱得真好!你真的是我们村的好后生啊!”
那一刻,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感动。我知道,我终于被村里人接受了。
现在,村里人怎么称呼我?其实已经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我知道自己是村里的一份子,我正在为村里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当然,还是会有人叫我“妞妞”或者“眼镜妹”,但我已经不再介意了。因为我知道,这些称呼里,包含着他们的善意和亲切。
至于那些叫我“老X家的女儿”的人,我也懒得解释了。时间会证明一切,我会用自己的行动,让他们看到我的价值。
所以, 全村的人该怎么称呼我? 这个问题,我已经不再纠结了。因为我知道,真正的归属感,不是靠一个称谓来定义的,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换来的。而我现在要做的,就是继续努力,为村里的未来,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而对于我的称谓,我更希望是能体现我的工作和价值,比如“小李老师”、“思思主任”,这才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吧!
未来会怎样?谁知道呢。但我相信,只要我用心去做,就一定能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无论别人怎么称呼我,我都是李思思,一个热爱生活,热爱家乡的年轻人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