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待弱势的长辈怎么称呼?尊重与温度的称谓指南

说真的,每次在医院、在养老院,甚至就在小区楼下,听到有人扯着嗓子喊“那个老头儿”或者对着一位步履蹒跚的阿姨叫“喂,那个老太太”,我心里就咯噔一下。那感觉,就像一根细细的针,不疼,但扎得你特别不舒服。

我们总在讨论大的议题,养老体系,医疗保障,但常常忽略了这最细微,也最戳心的一环: 对待弱势的长辈怎么称呼 。一个称呼而已,有那么重要吗?太重要了。它不是一个代号,它是 尊重 的起点,是 尊严 的底裤。

我姥姥晚年有些糊涂,认知退化得很厉害。有一次,一个新来的、挺年轻的护工,大概是想表现得亲切,张口就喊她“老宝贝儿”。我当时就在旁边,我看到姥姥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迷茫,然后是抗拒。她虽然说不清楚,但那个表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。她一辈子都是个要强、体面的人,是小学的教导主任,是家里说一不二的“司令”。“老宝贝儿”这个称呼,把她所有的过去、所有的身份,都给抹掉了,只剩下了一个需要被哄的、无助的、衰老的躯壳。

对待弱势的长辈怎么称呼?尊重与温度的称谓指南

后来我跟那个护工小姑娘聊,我说:“您以后叫她‘陈老师’吧,她以前是老师。” 小姑娘愣了一下,然后点点头。第二天,她试探着喊了一声:“陈老师,咱们吃药了。” 奇迹发生了。我姥姥,那个对什么都反应迟缓的老人,居然抬起头,清晰地“哎”了一声。

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,一个称呼,就是一把钥匙。它能打开一扇记忆的门,能重新点亮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。你叫他“3号床”,他就是个病人;你叫他“王大爷”,他可能只是个模糊的邻居;但你叫他“王工”,他会想起自己曾经在桥梁工地上挥洒汗水的岁月,他的脊梁,仿佛都能挺直一点。

所以,别再想当然地用那些“自以为亲切”的称呼了。什么“老爷爷”、“老奶奶”,听着是挺温暖,但你有没有想过,对于一个曾经是外科医生、是大学教授、是企业高管的人来说,这个称呼可能是一种冒犯?它把一个丰富独立的个体,粗暴地塞进了一个名为“老人”的笼统标签里。

那到底该怎么叫?这事儿其实没那么复杂,要的是 同理心 ,而不是一本标准答案手册。

最简单,也是最万能的一招,就是

“阿姨,我怎么称呼您比较方便?”“叔叔,我叫您李先生,还是叫您李大哥?”

你把选择权交还给他们。这个小小的举动,传递的信息是:我看见你了,我尊重你的意愿,你不是一个需要我来定义的人。我做志愿者的时候,就靠这招“打天下”。十有八九,长辈们都会有点受宠若惊,然后告诉你一个他们最舒服的称呼。有位阿姨让我叫她“小芳”,那是她年轻时的闺名,叫出口的瞬间,我看到她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,仿佛回到了那个扎着麻花辫的年代。

如果长辈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清晰表达,比如失语或者认知障碍,那就要靠我们去观察,去做功课。

问家属。他们最了解老人的过去。“他以前是做什么的?”“他有什么特别在意的身份吗?”也许一个“周厂长”的称呼,能让他躁动的情绪瞬间安稳下来。

看环境。房间里如果挂着奖状、摆着过去的荣誉证书,那就是最好的线索。称呼他“张师傅”、“刘会计”,绝对比一句“大爷”要贴心一百倍。这背后是你花心思去了解他的 人性化 关怀。

再退一步,如果这些都做不到,那就用最朴素、最中性的称呼,带着敬意。比如“X女士”、“X先生”,或者,就用一个温暖的、不带任何评判色彩的词,比如“阿姨”、“叔叔”,但你的语气、你的眼神,必须是真诚的。他们能感觉到。人老了,心会变得像孩子一样敏感,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 尊重 ,他们一眼就能看穿。

我最怕的,就是那种程序化的、流水线式的“亲切”。有些护理人员,对着每一位老人都喊“奶奶”、“爷爷”,听着好像很甜,但那声音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,就像超市收银员的“欢迎光临”一样,是职业化的假面。这种称呼,有时候比冷冰冰的“喂”更伤人,因为它虚伪。

沟通 ,从来都不只是语言。一个称呼,背后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态度。当我们开始认真思考“ 对待弱势的长辈怎么称呼 ”这个问题时,我们其实是在反思,我们到底想构建一个怎样的社会?是一个把衰老和脆弱看作负担,用无差别的标签来简化处理的社会?还是一个愿意俯下身,去倾听每一个独立灵魂的低语,去 尊重 每一段独特生命历程的社会?

别小看一个称呼的力量。它像一颗石子,投入平静(甚至死寂)的湖面,能激起一圈又一圈名为“ 尊严 ”的涟漪。下一次,当你面对一位需要帮助的长辈时,别急着张口。先想一想,他(她)是谁?他(她)曾经是谁?然后,用一个最合适的称呼,轻轻地,敲开那扇心门。

你会发现,你给予的,不仅仅是一个称呼,而是一份看见,一份肯定,一份把“弱势的TA”重新拉回到“平等的你我”之间的人间烟火气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