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如何称呼“谬论”、“谣言”?探究古代对虚假、错误信息的称谓与认知

谬论、谣言,放到现在我们都能脱口而出,可在信息传播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古代,人们又是怎么称呼这些不好的信息,或者说,具有误导性的信息呢?这个问题,细想起来,还真有点意思。

翻翻史书,你会发现古人对“不好信息”的称呼,那叫一个五花八门,而且,往往跟当时的社会环境、文化观念紧密相关。想想也是,语言这东西,本来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嘛。

比如,先秦时期,诸子百家争鸣,各种思想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。那时候,如果哪个学派的观点不被主流接受,或者被认为是歪理邪说,那很可能就会被扣上“异端邪说”、“邪说”的帽子。这顶帽子可不轻,往小了说,是学术上的争论;往大了说,搞不好就要上升到政治层面了。所以,那时候的学者,说话做事都得小心翼翼,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“众矢之的”。

古人如何称呼“谬论”、“谣言”?探究古代对虚假、错误信息的称谓与认知

到了汉代,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儒家思想成了官方意识形态。这时候,如果有人发表什么不利于统治、或者有悖于儒家伦理的言论,那就会被斥为“妖言惑众”、“蛊惑人心”。这“妖言惑众”四个字,分量可比“异端邪说”重多了,它暗示着这种言论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和破坏力,足以动摇社会根基。

再说魏晋南北朝,那是一个玄学盛行的时代,士人们追求清谈,崇尚老庄哲学。但同时,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,并逐渐发展壮大。这时候,如果有人批评佛教,或者宣扬一些与佛教教义相悖的观点,那就会被认为是“谤佛”、“邪见”。当然,反过来,如果有人批评玄学,也会遭到类似的指责。

唐代,科举制度逐渐完善,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。这时候,如果有人散布谣言,诋毁朝廷,或者攻击其他官员,那就会被认为是“诽谤”、“诬告”。这“诽谤”和“诬告”,可都是要吃官司的,严重的甚至会丢掉性命。所以,那时候的人,说话更加谨慎,生怕一不小心就惹祸上身。

宋代,理学兴起,社会风气趋于保守。那时候,如果有人发表什么离经叛道的言论,或者做出什么有伤风化的事情,那就会被斥为“邪说异端”、“伤风败俗”。这“伤风败俗”四个字,杀伤力极大,足以让人身败名裂,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。

明清时期,小说、戏曲等通俗文化开始兴盛。那时候,一些小说、戏曲为了吸引读者,往往会加入一些虚构的情节,或者夸张的描写。这时候,如果这些作品的内容被认为是不健康、不积极的,那就会被认为是“淫词艳曲”、“诲淫诲盗”。这“诲淫诲盗”,可不是闹着玩的,轻则查禁,重则作者要受到处罚。

除了以上这些比较正式的称呼之外,古人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来形容“不好信息”。比如,他们会用“流言蜚语”、“道听途说”、“空穴来风”等成语,来表示那些没有根据、不可靠的消息。他们还会用“一派胡言”、“满口胡说”、“信口雌黄”等词语,来形容那些说话不负责任、胡说八道的人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古人还常常把“不好信息”与一些具体的意象联系起来。比如,他们会把谣言比作“毒药”,认为它会腐蚀人心,危害社会。他们还会把谣言比作“瘟疫”,认为它会迅速传播,造成恐慌。

总之,古人对“不好信息”的称呼,是多种多样的,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印记。透过这些称呼,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价值观、道德观以及对信息的认知方式。而这些认知方式,对于我们今天来说,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毕竟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如何辨别真伪,抵御虚假信息的侵害,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