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脚踏进各种协会、商会、联合会的圈子,感觉就像是新手村的小白,突然闯进了满级大佬的地图。每个人头顶上都飘着一串头衔,金光闪闪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这时候,最要命的问题来了:这人,我该怎么称呼?
叫错一声,那场面,啧啧,能尴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。对方脸上笑嘻嘻,心里可能已经给你贴上了“不懂事”的标签。这可不是小事,这直接关系到你在这个“江湖”里,路好不好走。
所以,今天咱就来盘盘道,把这“称呼学”里的门道给掰扯清楚。

会长、主席:最常见,但也最容易混
放眼望去,十个协会里有八个的头儿,不是叫 会长 ,就是叫 主席 。
会长 (Huìzhǎng) ,听起来就亲切,像个大家长。大部分的行业协会、商会、校友会,一把手都叫这个。比如“XX省浙江商会会长”、“中国互联网协会会长”。这称呼覆盖面最广,也最保险。你见到一位协会的头面人物,如果不确定,尊称一声“王会长”、“李会长”,八九不离十。
但 主席 (Zhǔxí) ,这个词儿就自带一种庄重感,甚至可以说是权力感。通常,那些带有半官方色彩、层级更高、或者历史更悠久的组织,更喜欢用“主席”这个称谓。比如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”、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”。听着就感觉分量不一样,对吧?它少了一点“商”味儿,多了一点“文”气和“官”气。
所以,你得有个谱。去一个企业家扎堆的商会,喊“会长”准没错。要是去一个文人墨客、艺术家聚集的雅集,对方介绍这是我们的一把手,那多半是“主席”。
秘书长:藏在幕后的“实权派”
好了,现在重点来了。如果你以为会长和主席就是协会里最大的官,那你的江湖经验可能还差点火候。
请记住一个名字: 秘书长 (Mìshūzhǎng) 。
在很多协会里,会长和主席往往是德高望重的行业领袖、大企业家,他们是协会的“面子”,是精神图腾。他们可能很忙,并不会事无巨至地管理协会的日常。
而真正操盘的,负责协会日常运营、资源调配、活动执行的,往往是 秘书长 。这位,才是协会的“里子”,是发动机和总枢纽。你想跟协会搞个合作、办个活动、拉个资源,找会长可能要排队预约,但找到了秘书长,这事儿可能就成了一半。
所以,聪明人都知道,拜山头不仅要拜“佛祖”(会长/主席),更要敬“护法”(秘书长)。见到秘书长,一声“陈秘书长”、“张秘书长”,叫得要比叫会长还亲切、还尊敬。这绝对是高情商的表现。对方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你这是“懂行”的人。
“去副留正”的艺术:一门高级社会课
接下来,我们聊聊那些“副”字辈的领导们:副会长、副主席、副秘书长。
这里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叫 “去副留正” 。
啥意思?就是当面称呼的时候,把那个“副”字给去掉。比如,一位李副会长,你当面最好称呼他“李会长”。一位王副秘书长,你最好叫他“王秘书长”。
这是一种尊重,一种抬举,一种“我眼里您就是正职”的心理按摩。谁听了不舒服?尤其是当着外人的面,你这么一叫,给足了对方面子。这人情,不就欠下了吗?
但是!凡事都有个但是。这招不能乱用。
在只有你和这位副职领导两个人的私下场合,用“去副留正”没问题。在有外人在场的小范围社交,用也没问题。
可如果是在协会内部的正式大会上,会长、副会长们乌泱乌泱坐了一主席台。这时候你站起来发言,对着张副会长喊“张会长”,那旁边的正牌李会长怎么想?你这是要捧杀?还是要搞事情?这就不是尊重,是没眼力见了。
所以,审时度РИ,看人下菜碟,才是这门艺术的精髓。 公开场合排位次,私下交流给面子。 记住了。
那些小众但不能不知的称呼
除了上面说的“三巨头”,还有一些不那么常见但同样重要的称呼。
理事长 (Lǐshìzhǎng) :这个称呼多见于一些基金会、研究会或者有理事会制度的法人机构。理事会是决策机构,理事长就是这个决策机构的头儿。分量很重,别跟会长搞混了。
监事长 (Jiānshìzhǎng) :负责监督协会财务和运营的,相当于纪委书记。虽然不直接管业务,但绝对是不能得罪的角色。
总干事 (Zǒnggànshi) :有些国际性的或者港澳台地区的社团组织喜欢用这个称呼,权力约等于秘书长,也是实干派。
万能牌和救命稻草
万一,我是说万一,你脑子当时就短路了,实在想不起来对方是啥职位,咋办?
别慌,手里还有几张万能牌。
第一张, “老师 (Lǎoshī)” 。尤其是在文化、艺术、教育、科技这些领域的协会,喊一声“老师”是绝对不会错的。这个称呼,既表达了尊敬,又显得你谦逊好学,而且安全系数极高。哪怕对方是个大老板,你叫他“王老师”,他也会乐呵呵地受着,觉得你这年轻人有文化。
第二张, “X总 (X Zǒng)” 。这张牌在商界是硬通货,但在协会圈子里要慎用。如果对方本身就是个企业家,你叫他“李总”没毛病。但如果对方是位学者、艺术家,或者退休老干部来协会发挥余热的,你喊他“X总”,就显得有点俗气,甚至冒犯。感觉你把人家当成生意人了。
所以,最稳妥的救命稻草是什么?
是 观察 。
在你开口之前,竖起耳朵听。听听别人是怎么称呼他的。旁边的人都叫他“刘会长”,你就跟着叫“刘会长”。别人都叫他“马老师”,你就跟着叫“马老师”。这叫“随大流”,永远不会错。再不济,想办法搞到对方一张名片,上面印得清清楚楚,照着念就行了。
说到底,称呼这件事,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,它背后是人情世故,是权力结构,是圈子文化。一声简单的称呼,是你递给这个圈子的第一张名片。叫对了,门就开了;叫错了,可能还没进门,就先碰了一鼻子灰。
这其中的玄机,慢慢品,多历练,自然就通了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