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起 做医疗行业的人怎么称呼 这个话题,我肚子里可真是一堆话,不说不快。我在这个圈子里泡了十几年,从一个愣头青规培生,熬到今天能带学生的主治,什么样的称呼没听过?“哎,那个穿白大褂的”、“服务员,换下水”、“医生”,当然,更多的是“王大夫”。
你说,这称呼重要吗?太重要了。这简直就是你在医院里的社交货币,用对了,事半功倍,其乐融融;用错了,轻则尴尬,重则可能就直接在人家心里给你贴上“这人不懂事”的标签。
先说说最大的一类群体,也是大家最常打交道的—— 医生 。

“医生”这个词,太笼统了。就像你管所有搞IT的都叫“程序猿”一样,是个外行的一锅烩。医院里,医生这个金字塔,等级森严得很。你走进一间诊室,里面坐着俩穿白大褂的,一个五十多岁,头发微白,气定神闲;一个二十出头,眼神里还带着点稚气,不停地在电脑上敲敲打打。你冲着年轻的那个喊“张主任”,再管老的那个叫“小李”,你试试?那场面,啧啧,简直是灾难。
所以,最稳妥的办法是什么?看胸牌。现在正规医院,胸牌上都写得门儿清: 主任医师 、 副主任医师 、 主治医师 、 住院医师 。这不仅仅是个头衔,这是人家拿青春、头发、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的。你照着念,准没错。“李主任”、“王主治”,或者干脆点,直接尊称“李主任”、“王医生”。
千万别自作聪明地“升官”或“降级”。管一个主治叫主任,人家听着别扭,甚至会觉得你在讽刺他。而管一个大主任叫“医生”,虽然没错,但总少了那么点对资历和学术地位的敬意。尤其是在北方,很多人习惯用“大夫”这个称呼,听着亲切,江湖气也足,没问题。但如果是在一个非常正式的学术场合或者面对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,一句“X教授”,绝对比“X大夫”要体面得多。
再来说说护士。我真的,真的,求求大家了,别再喊“护士小姐”、“小姐姐”了。尤其是在有点年纪的护士面前,你喊一声“小姐姐”,人家那白眼能翻到天花板上去。这个称呼早就过时了,甚至在某些语境下带点轻佻。
那该怎么叫?标准答案来了: 护士老师 。
你可能会觉得奇怪,她又没教我知识,怎么是老师?这个“老师”,是尊称。它意味着“你比我专业,我尊重你的知识和技能”。你想想,给你扎针、发药、做护理、观察病情变化的,是她们。她们的专业性,值得一声“老师”。你喊一声“张老师,麻烦您了”,比一百句“美女,帮个忙”都管用。这声“老师”,喊出去的是你的素养,收回来的是对方更尽心的服务。不信你试试。
当然,如果护士很年轻,你叫一声“小张护士”,或者直接“护士您好”,也完全可以。关键在于那个尊重和专业的态度。
好了,重头戏说完了,我们再来说说那些经常被大家忽略的“隐形人”。
你拿着单子去做检查。给你拍CT、做B超、拍X光的,他们是谁?别张口就说“那个拍片的”。人家有正经职称的,叫 影像科医生 或者 技师 。你可以客气地问一句:“老师,请问到我了吗?”
你去窗口拿药。窗口里那位,不是“抓药的”,也不是“卖药的”。他们是 药剂师 。你吃的每一片药,怎么吃,有什么副作用,他们都了如指掌。你完全可以称呼他们“X老师”或者“药剂师”。尊重他们的专业,他们也可能多叮嘱你一句关键的用药事项。
还有,你以为手术室里就只有主刀医生和护士吗?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—— 麻醉医生 。他可不是“打一针让你睡着”那么简单。你的命,在整个手术期间,都由他保驾护航。手术前,客气地叫一声“麻醉师”或“麻醉医生”,了解一下麻醉方案,是每个患者的权利,也是对这位“幕后功臣”的认可。
还有那些在康复科,吭哧吭哧帮你做复健的 康复治疗师 ;在检验科,对着你的血液、体液分析数据的 检验师 ……他们都是医疗这个庞大机器上,不可或缺的齿轮。他们都值得拥有一个准确、专业的称呼。
我知道,记这么多很麻烦。有时候情况紧急,脑子一懵,也想不起来。那我就教你一个万能的、永远不会出错的称呼—— 老师 。
是的,你没看错。在中国的医院里,“老师”这个词,简直是社交的“万金油”。你不确定对方的职称,叫“老师”;你不确定对方是医生还是技师,叫“老师”;你甚至不确定对方的姓氏,一句“老师,您好”,就开启了一段和谐的对话。这个称呼,跨越了性别、年龄、科室和职称,传递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信息:我尊重你的专业。
说到底, 做医疗行业的人怎么称呼 ,这背后折射出的,其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同理心和素养。
我们穿上白大袍,不是为了显得有多了不起,而是这身衣服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我们希望得到的,不是患者的卑躬屈膝,而是一份基于信任的平等和尊重。当你用一个恰当的称呼叫我时,我能感觉到,你不仅仅把我当成一个看病的工具,你把我当成了一个活生生的、有专业知识、值得信赖的“人”。
这种感觉,很微妙,但非常重要。它就像医患关系里的润滑剂。
下次,当你再踏进医院那道门,别再把所有穿白大褂的都看成模糊的“医生”符号。试着去看清他们的胸牌,去了解他们的岗位,然后,用一个最合适的称呼,开启你的问询。
或许,就是那一句小小的“李主任”,或者一声暖暖的“张老师”,能让你在冰冷的医疗流程里,感受到一丝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温暖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