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我记事起,我妈带我出街,说得最多的一句话,不是“跟紧点,别走丢了”,而是“等阵见到人要识得叫人喔!” 这句话,简直就是刻在每个梧州细蚊仔(小屁孩)DNA里的紧箍咒。叫错人,或者干脆不叫人,那后果可比考试不及格严重多了。回家,少不了一顿“藤条焖猪肉”。
所以,在梧州, 怎么按辈分称呼自己 ,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,而是一门必修的生存技能。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,你一开口,就把自己在这座城市的坐标给标得明明白白。
先说最最基础款,行走江湖必备的两个称呼: 阿叔 和 阿婶 。

这两个词,简直是万能钥匙。你在街上,想问个路,看到一个年纪比你爸妈大点的男人,不用想,冲上去一声洪亮又亲切的“ 阿叔 ,请问一下……”,对方就算本来面无表情,听到这声称呼,眉眼都会舒展几分。要是对方是个女的,那就喊“ 阿婶 ”。这两个称呼,自带一种“自己人”的亲切感,瞬间拉近距离。在菜市场里,这招尤其好用。“ 阿婶 ,你啲菜好靓喔,平啲得唔得啊?”(阿姨,你的菜很漂亮哦,便宜点行不行啊?)一声甜甜的 阿婶 ,可能就帮你省下五毛钱。
但你别以为“阿叔阿婶”就完事了。这只是入门级别。
遇到跟你年纪差不多的,或者比你大个几岁、十几岁的,情况就复杂起来了。这时候,就要动用“ 阿哥 ”和“ 阿姐 ”了。注意,在梧州话里,“姐”的发音更接近“zé”,拖一点长音,显得更地道。
叫一声“ 阿哥 ”,比叫“靓仔”要显得有教养得多。“靓仔”多少有点轻浮,但“ 阿哥 ”不一样,它带着尊重。比如你去修车,对着那个满身机油、比你大不了几岁的师傅,一句“ 阿哥 ,唔该帮我睇睇(看看)”,他干活都可能利索点。
同理,“ 阿姐 ”也是。在河粉店里,那个手脚麻利给你下单的大姐,你喊她“服务员”,她会应你。但你若是喊她一声“ 阿姐 ,加碟炸腐竹”,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。那是一种街坊邻里之间的熟络感,仿佛你们不是第一次见,而是认识了好多年的老邻居。
当然,还有进阶版的“ 大佬 ”和“ 大姐 ”。这两个称呼,分量更重一些。通常用在对方明显比你年长,或者在某个圈子里有点地位的人身上。叫“大佬”,不是叫黑社会大哥,而是一种尊敬。它比“阿哥”多了一份敬畏。比如,你爸的朋友,你摸不准该叫“阿叔”还是“阿哥”,叫声“ 大佬 ”准没错。
说完往上叫的,就得说往下叫的。
当你走在路上,一个细蚊仔奶声奶气地喊你一声“ 阿哥 ”或者“ 阿姐 ”时,你会觉得如沐春风。但总有一天,你会听到第一声“ 阿叔 ”。我至今都记得我第一次被一个中学生喊“ 阿叔 ”时的心情,那是一种晴天霹雳、五雷轰顶的震撼。我……我才多大啊?我就成“叔”了?但震惊过后,你得认。这就是成长的代价。从被人叫“ 细佬 ”(弟弟),到开始叫别人“ 细佬 ”,再到被人喊“ 阿叔 ”,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人生路。
而称呼比你小的,一般就是“ 细佬 ”和“ 阿妹 ”(妹妹)。这两个词,充满了宠溺和亲近。长辈对晚辈,年长的对年幼的,一句“ 阿妹 ,过来食糖”,那种温暖,是普通话里的“小妹妹”无法比拟的。
如果说这些社会上的称呼是一门显学,那家族内部的称呼,就是一门真正的玄学了。
过年,绝对是梧州细蚊仔的一场大考。走进任何一个亲戚家,你都得像雷达一样飞速扫描,然后在大脑里光速检索每一个人的身份,再用精准的梧州话进行称呼。
爸爸那边的,爷爷是“ 阿爷 ”,奶奶是“ 阿嫲 ”。爸爸的哥哥,是“ 大伯 ”,弟弟是“ 叔叔 ”。他们的老婆,自然就是“ 大伯娘 ”和“ 婶婶 ”。爸爸的姐妹,无论大小,都可能被统称为“ 姑妈 ”,她们的丈夫,就是“ 姑丈 ”。
妈妈这边呢?外公是“ 公公 ”,外婆是“ 婆婆 ”。妈妈的兄弟,是“ 舅父 ”,他的老婆是“ 舅母 ”。妈妈的姐妹,是“ 阿姨 ”,她的丈夫,是“ 姨丈 ”。
这还没完!这些亲戚生的孩子,又构成了下一层更复杂的网络。大伯和叔叔的孩子,跟你同姓,是“ 堂哥、堂弟、堂姐、堂妹 ”。而姑妈、舅父、阿姨的孩子,跟你不同姓,是“ 表哥、表弟、表姐、表妹 ”。你可千万不能搞混,“堂”和“表”,一字之差,谬以千里。在大家族里,你要是把堂哥叫成了表哥,长辈的眼神能把你“杀死”。
这套复杂的称谓系统,听起来是不是很头大?
但对我们梧州人来说,这根本不是麻烦。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秩序感和人情味。每一个称呼的背后,都对应着一份特定的情感和责任。它不像西方那样,一声“Uncle”就能糊弄过去。我们的“ 叔叔 ”和“ 舅父 ”,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,承载着完全不同的家族关系和情感分量。
这套称呼,其实就是梧州人情社会的缩影。我们不习惯那种冷冰冰的、原子化的交往方式。我们喜欢热气腾腾的、知根知底的、有来有往的人际关系。一声“ 阿叔 ”,一声“ 阿姐 ”,不仅仅是一个代号,它是一把钥匙,打开了人与人之间那扇叫“亲近”的门。它是一种确认:“嘿,我们都是自己人,是在这片骑楼下、在这鸳江边一起生活的人。”
现在,很多年轻一辈的梧州人,普通话说得比白话(粤语)还溜,一些传统的称呼也在慢慢地被简化。有时候,听到一些小孩用生硬的普通话喊“叔叔好”“阿姨好”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少了一点梧州独有的,那种带着市井烟火气和浓浓人情味的“味道”。
所以,如果你来梧州,别害怕开口。学一两句地道的称呼,大胆地叫出来。当你对着卖牛腩粉的店家喊出一声“ 阿姐 ,唔该一碗牛腩粉”,看着她会心一笑的时候,你就会明白,你不仅仅是点了一碗粉,更是真正地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脉搏和温度。
而在梧州,怎么按辈分称呼自己和别人?答案很简单:用心去记,用情去叫。这,就是我们梧州人不需要言说的默契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