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啊,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。张三,一个挺实在的小伙子,在我们公司干了也快两年了。业务能力没得说,踏实肯干,同事关系也处得不错。问题就出在这称呼上。
张三他叔叔,是我们公司的 老板 ,李总。这关系,说近也近,说远也远。平时在公司里,李总那是公事公办,一口一个“小张”、“张三”,叫得那叫一个滴水不漏。可私底下呢?那自然是“侄儿”、“三儿”的叫得亲热。
这可就苦了我们这些做下属的了。尤其是像我这种,跟张三走得近的,时不时就要面对这种“老板和叔叔”的双重身份带来的称谓难题。

你想啊,平时在公司开会,李总正襟危坐,严肃着脸部署工作,我们自然得跟着他喊“小张”。要是这时候我冷不丁冒出一句“三儿,你觉得怎么样?”,那画面,简直不要太酸爽。估计李总当场就得给我一个“你是不是没睡醒”的眼神。
可要是私底下,或者是在一些比较轻松的场合,你还一本正经地叫人家“小张”,那也不合适。显得生分不说,还容易让人觉得你这人是不是太死板,一点人情味都没有。
所以,这称呼,真是一门学问。得根据场合、情境、以及你和他们的关系,来灵活应变。
我琢磨着,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则可以参考:
-
正式场合,一切以“公”为主。 比如开会、汇报工作、正式的商务场合,必须称呼“小张”或者“张三”。这是对老板的尊重,也是对职场规则的遵守。别想着套近乎,这时候越是公事公办,越能体现你的职业素养。
-
非正式场合,可以适当“拉近关系”。 比如私下聊天、聚餐、团建活动等,可以根据你和张三的亲近程度,选择称呼“三儿”或者“张三”。但要注意,尺度要把握好。别太随意,更别拿老板和张三的亲戚关系开玩笑。
-
察言观色,随机应变。 这点最重要!要时刻观察李总的表情和态度。如果他表现得很严肃,那就老老实实地叫“小张”。如果他心情不错,跟你开玩笑,那你也可以适当放松一些。
-
避开“叔叔”这个称谓。 在公司里,尽量不要直接称呼李总为“叔叔”。这会让他很尴尬,也会让其他同事觉得你是在搞特殊化。
说实话,刚开始的时候,我也是如履薄冰,生怕叫错了惹麻烦。有一次,公司聚餐,我喝了点酒,脑子一热,直接对着李总喊了声“叔…李总”。结果,李总的脸色瞬间就变了,虽然没说什么,但我感觉空气都凝固了。
从那以后,我就长了个心眼。每次要开口叫张三之前,我都会先在脑子里过一遍,想想场合、想想气氛、想想李总的表情。实在没把握,就干脆不叫,用眼神交流,或者用其他方式代替。
其实,不光是我,公司里很多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。大家私底下也会讨论,总结经验,互相提醒。慢慢地,我们也就摸索出了一套“生存法则”。
不得不说,有个当老板的亲戚在公司,对张三来说,也是一种压力。他必须更加努力,更加出色,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,才能让别人信服,他不是靠关系上位的。
我记得有一次,李总当着所有人的面,狠狠地批评了张三。那语气,那措辞,一点都没留情面。当时,我就觉得,张三挺不容易的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张三在工作上更加认真,更加投入。他想用自己的实力,来赢得大家的认可,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份工作。
所以, 称呼 这件事,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很多微妙的 职场 关系和人情世故。我们这些做下属的,要学会揣摩老板的心思,要学会维护同事的关系,更要学会保护自己。
而对于张三来说,他需要做的,就是用自己的实力,来打破这种“ 亲戚 ”身份带来的束缚,用自己的努力,来赢得真正的尊重。
至于我嘛,我还是老老实实地,该叫“小张”的时候叫“小张”,该叫“三儿”的时候叫“三儿”。毕竟,明哲保身,才是王道啊!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事儿也挺有意思的,你说对吧?
我倒是觉得,关键还是看场合。在正式场合,喊“小张”绝对没错,这是职业素养的体现。但在私下里,如果跟张三关系不错,喊声“三儿”也无伤大雅,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当然,最重要的是,要学会观察李总的态度。如果他表现得很严肃,那就老老实实地喊“小张”。如果他心情不错,跟你开玩笑,那你也可以适当放松一些。
总而言之, 灵活应变 才是王道。职场生存,有时候就像走钢丝,需要小心翼翼,步步为营。但只要用心,就能找到平衡点。你觉得呢?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