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公外婆领娃怎么称呼才亲切?别纠结,看看过来人咋说

我家娃刚落地那会儿,全家乱成一锅粥,幸福的粥。我妈我爸,也就是娃的 外公外婆 ,千里迢迢从老家奔赴前线,成了 领娃 的绝对 主力军 。我这个当妈的,除了喂奶,基本就是个甩手掌柜。然后,一个特别现实,又有点儿微妙的问题,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摆在了饭桌上。

那天我爸抱着娃,颠儿颠儿地哄着,嘴里哼着:“乖宝,叫外公,外……公……”那个“外”字,他自己说出来都顿了一下。我妈在旁边给娃冲米糊,头也不抬地接了句:“叫什么外公,多见外。以后就叫爷爷!”

我当时正在喝汤,差点没一口喷出来。我老公,坐我对面,也是一脸“这题我不会”的懵圈表情。

外公外婆领娃怎么称呼才亲切?别纠结,看看过来人咋说

这事儿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。但凡家里是 外公外婆 在帮忙 领娃 的,我敢说,十有八九都琢磨过。凭什么呀?出钱出人出力的,是咱亲爹亲妈,结果孩子一开口,前面还得加个“外”字,听着就像个……嗯,编外人员。这感觉,搁谁心里都有点儿不是滋味。

尤其现在,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。那时候大家庭住得近,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,见面的机会都差不多。可现在呢?多少家庭都是一方老人背井离乡,全职带孙。他们是孩子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人,是半夜喂奶换尿布的人,是推着小车在小区里一圈圈溜达,跟所有邻居炫耀“看我家大孙/大孙女多可爱”的人。他们的角色,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偶尔探望的“外戚”了。

所以, “外公外婆领娃怎么称呼” ,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,它背后是情感的拉扯,是家庭角色的重新定义,更是对老一辈付出的尊重和认可。

我闺蜜,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大妞,她家就没这个烦恼。他们那边,管外公外婆叫 “姥姥姥爷” 。你听听,“姥姥”,多亲切,多上口,自带一种软糯香甜的亲近感,完全没有那个“外”字的疏离。所以她家娃从小就“姥姥、姥爷”地叫,自然得很。

可我们南方,尤其是我老家那一片,就没这个传统。叫法很刚性,就是 外公、外婆 。于是就出现了各种“民间智慧”的变通。

最直接的,就像我妈提议的:直接叫 “爷爷奶奶”

这招猛是猛,但后遗症也大。首先,娃正牌的爷爷奶奶怎么想?人家虽然没在身边带,但血缘亲情在那儿摆着。你这边叫了爷爷奶奶,那他们来了算什么?叫“张爷爷”“李奶奶”?还是“那边的爷爷奶奶”?越想越乱,家庭关系直接升级成宫斗剧。我老公当时就小声跟我嘀咕:“咱可别没事儿找事儿啊。”

我懂。这事儿得平衡。

后来在妈妈群里一聊,发现各家有各家的“高招”,简直是八仙过海,五花八门。

有一种是“地域特色派”。比如福建、广东有些地方,会管外公叫“公公”,外婆叫“婆婆”。听着好像有点奇怪,但人家本地就是这么叫的,既亲切又解决了“内外”之分。我有个泉州的朋友,她家娃就是一口一个“阿公、阿婆”,叫得那叫一个甜。

还有一种是“创意叠词派”。这个就纯粹看家长和孩子的想象力了。比如,为了跟爷爷奶奶区分,有的宝宝会叫“婆婆”“公公”,或者“外婆婆”“外公公”,甚至有叫“大大”“太太”的(取“外太公、外太婆”的简称)。我见过最可爱的一个,因为外婆姓“陈”,孩子小,发音不清,天天“cencen、cencen”地叫,后来全家就都管外婆叫“陈陈”了,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爱称。

你看,多有意思。称呼一旦摆脱了那个固定的框框,反而变得充满了爱和个性。

再有一种,也是我觉得比较巧妙和推荐的,叫“错位称呼法”。具体操作就是,让孩子管外公叫 “爷爷” ,但管外婆还叫 “外婆” (或者反过来)。这样一来,既满足了老人家不想“见外”的心理,又和另一边的爷爷奶奶有了区分,避免了完全的混淆。比如孩子可以说:“我今天要去爷爷(外公)家,外婆给我做了好吃的!” 谁听了都明白,谁听了都舒服。

当然,还有一种最佛系的——“孩子决定派”。

就是大人不刻意去教,或者两种称呼都教。比如对着我爸,一会儿说“这是外公”,一会儿开玩笑说“快叫爷爷”。孩子很聪明的,他们会自己选择一个更顺口、或者他们更喜欢的叫法。有时候,他们叫出来的名字,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。而且,很多时候是我们大人自己想多了,在孩子纯净的世界里,“外”字可能真的就只是一个发音,不带任何感情色彩。他们对谁亲,是看谁抱他最多,谁陪他最久,而不是看那个称呼。

说回我们家。

那次饭桌上的小插曲之后,我跟我老公商量了很久。我爸妈嘴上说不在意,但我知道,那种付出感得不到名分上的慰藉,心里总归是有点小疙瘩的。

最后,我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模式。

在家里,我们就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叫我爸“爷爷”,叫我妈“婆婆”。我妈一开始还扭捏,说“哎呀别扭”,但娃奶声奶气地叫一声“婆婆”,她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。我爸呢,更是得意,抱着娃到处炫耀:“听,我孙子叫我爷爷!”

等回老公老家,或者他爸妈视频的时候,我们就提醒孩子:“这是爷爷,这是奶奶。” 时间长了,孩子自己就分清了。他知道,身边这个陪他搭积木、给他讲故事的是“爷爷(公公)”,视频里那个给他寄好吃的、声音洪亮的是“爷爷”。

爱,是可以并存的。称呼,也可以。

说到底, 外公外婆领娃怎么称呼 ,根本没有标准答案。它考验的是一家人的情商和智慧。关键不是那个称呼本身,而是称呼背后的那份体谅和尊重。我们做子女的,要能看到父母那一颗渴望被“内人”化的心,也要能平衡好两个家庭的关系。

别再让一个简单的“外”字,挡住了浓得化不开的爱。找一个你们全家都舒服的方式,一个让老人舒心、孩子好叫、夫妻和谐的方式,比什么都重要。毕竟,那个称呼,孩子一天要叫上几十上百遍,每一声,都应该是甜的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