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时店家称客官:探寻古代店铺中对顾客的称谓,了解不同时代的礼仪文化与市井风情
话说这古代,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门道,尤其是这做生意的,那更是讲究。你别看现在一声声“亲”,但在古代, 店家 对 客人 的称呼,那可不是随便叫的,里面大有乾坤。
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吧。“ 客官 ”,这俩字儿,绝对是古代店家的标配。不管是客栈酒楼,还是茶馆饭铺,只要你进了门,掌柜的或者伙计,准保笑脸相迎,喊你一声“客官”。这“客官”俩字儿,听着就让人觉得受尊重,起码你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嘛!但你以为所有店都这么叫?那可就错了。

我跟你说,这称呼啊,得看地儿,还得看人。你想想,在京城,那是什么地方?天子脚下,达官贵人多如牛毛。你要是在那儿开店,光喊“客官”,显得多没水平啊!得变着法儿的来。
在京城,有些店,尤其是那些个有头有脸的,讲究个“雅”。他们会根据 客人 的衣着谈吐,来判断你的身份。要是瞧着你气度不凡,衣着华丽,那可能就直接喊您“ 老爷 ”、“ 少爷 ”了。这可不是随便乱叫的,得有点眼力见儿才行。你想啊,万一你把一个落魄的贵族子弟喊成了“客官”,那可就得罪人了,生意还怎么做?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熟客。这做生意,最讲究的就是回头客。要是你经常光顾一家店,跟掌柜的混熟了,那称呼自然就亲切多了。可能就直接喊你“ 某爷 ”、“ 某兄 ”,或者干脆喊你的字号。像我,要是常去一家茶馆,掌柜的可能就喊我“ 子曰兄 ”,听着是不是特别有文化气息?当然,这得看掌柜的水平,要是他只会喊你“嘿,你来啦”,那这茶馆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。
除了这些,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称呼。比如,在一些比较高档的酒楼,可能会喊 客人 “ 官人 ”。这“官人”可不是随便叫的,得是真正当官的才能这么叫。而且,这“官人”听着比较正式,也比较尊重,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。
还有一些地方,尤其是江南一带,可能会喊 客人 “ 官爷 ”。这“官爷”比“官人”更口语化,也更亲切一些。不过,这“官爷”也不是随便叫的,得看 客人 的身份和地位。
说到这儿,我想起一个故事。话说当年,乾隆皇帝下江南,微服私访。他到了一家小饭馆,想尝尝当地的特色菜。那掌柜的没见过皇上,也不知道他的身份,就喊了他一声“ 爷 ”。乾隆皇帝一听,心里不太高兴,心想:朕是皇帝,你竟然喊我“爷”?但他也没说什么,只是默默地吃了饭。结果,结账的时候,乾隆皇帝故意多给了一些银子,还对掌柜的说:“赏你的。”那掌柜的这才明白,原来这位“爷”是位大人物。
你看,这称呼啊,有时候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。你要是喊对了,说不定就能飞黄腾达;你要是喊错了,说不定就会惹祸上身。所以说,古代的 店家 ,那可不是随便叫 客人 的,他们得根据不同的情况,选择不同的称呼。
当然啦,除了这些比较正式的称呼,还有一些比较口语化的称呼。比如,在一些比较小的店铺,或者是一些比较随意的场合,可能会喊 客人 “ 您 ”、“ 这位 ”、“ 大哥 ”、“ 大姐 ”等等。这些称呼比较亲切,也比较随意,适合用于比较轻松的场合。
我还记得小时候,我经常跟着爷爷去村里的杂货铺买东西。那杂货铺的老板是个老头,他总是笑眯眯地喊我们“ 小哥 ”、“ 小妹 ”。虽然我们当时还小,但是听着也觉得特别亲切。
总而言之,古代 店家 对 客人 的称呼,那是五花八门,各不相同。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、不同的身份、不同的关系,选择不同的称呼。这些称呼,不仅仅是一种礼仪,更是一种艺术,一种智慧。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,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下次你要是穿越回古代,进店的时候,不妨仔细听听 店家 怎么称呼你,说不定能从中发现不少有趣的东西呢!
最后,我还想说一句,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做生意最重要的,还是真诚待人。你就算喊 客人 “ 皇上 ”,要是你的东西不好,服务不好,人家也不会再来光顾。反之,你就算喊 客人 “ 大哥 ”、“ 大姐 ”,只要你的东西好,服务好,人家也会觉得你亲切实在,下次还会再来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