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酸检测员怎么称呼他最合适?从大白到老师的称谓变迁

你管他叫什么?

这个问题,我问过自己不止一次。尤其是在那些排队看不到头的日子里,前面的人影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那个小小的窗口,轮到我,张开嘴,迎接那根熟悉的棉签。整个过程,快到你来不及思考,但那个穿着一身白,只露出一双眼睛的人,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你那几秒钟的全部世界。

一开始,大家都喊“ 大白 ”。

核酸检测员怎么称呼他最合适?从大白到老师的称谓变迁

多形象啊,一个圆滚滚、白乎乎的形象,甚至有点可爱。这个称呼迅速流传开来,像病毒,也像解药。它抹平了个体差异,无论是男是女,是高是矮,穿上那身防护服,就都成了 大白 。这称呼里,带着一点亲近,一点调侃,还有一种在集体记忆里才能发酵出的特殊情感。刚开始,我觉得挺好,朗朗上口,比冷冰冰的“工作人员”有人情味儿多了。

可叫着叫着,味儿就有点不对了。

大白 ”,听起来像在叫一个卡通人物,一个吉祥物。它可爱,却也轻飘飘的。当你在四十度的高温天,看到他防护服下的衣服已经能拧出水;当你隔着起满雾气的护目镜,看到他那双因为极度疲惫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时,“ 大白 ”这两个字,我说不出口了。它太轻了,承载不起那份重量。那身白色战袍之下,是一个个具体的、会累、会烦、会疼的肉身啊。

后来,我开始听到更多人叫“ 老师 ”。

老师 ,麻烦您了。”“ 老师 ,轻一点啊。”

这个称呼,就妙得很。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与尊敬的社会里,“ 老师 ”是一个万能的尊称。它意味着专业,意味着你在此刻,需要听从他的指导。“嘴张大”、“啊——”、“头往后仰”,这些指令,从一位“ 老师 ”嘴里说出来,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。于是,在那个小小的采样亭里,我们仿佛一瞬间都回到了课堂,乖乖地配合着这位临时“ 老师 ”完成一项重要的课题。这声“ 老师 ”,是一种本能的、寻求秩序和安心的社会性表达。

当然,也有人叫“ 医生 ”。

这更好理解了。毕竟,他们手持“医疗器械”,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一次小小的“侵入”。在我们的认知里,能干这活儿的,理所当然就是 医生 或护士。一声“ 医生 ”,直接把他们的专业度拉满,也给了我们自己一种心理暗示:我们正在接受专业的医疗服务,是安全的。尽管我们心里都清楚,他们中许多人并非持证的 医生 ,可能是医学生,可能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,可能是临危受命的社区工作者。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?在那个瞬间,他就是掌握着棉签“生杀大权”的权威。

可你知道最官方、最准确的叫法是什么吗?

采样员

核酸检测采样员

你听听,这词儿,多书面,多……没有感情。像一份报告里的黑体字,准确,但冰冷。我敢打赌,排队一百个人里,没有一个会对着窗口里的人喊:“ 采样员 ,你好。” 这称呼,它活在文件里,活在新闻通稿里,唯独没有活在人民的口中。因为它太没有人味儿了。

我甚至还听过更朴素的,“师傅”。一声师傅,带着江湖气,也带着对一门手艺的认可。毕竟,能把那根棉签在我们喉咙里精准、快速地转上几圈,还不引起剧烈呕吐,这绝对是门技术活,是成千上万次重复练习后形成的肌肉记忆。叫声“师傅”,没毛病。

但我慢慢发现,最好的称呼,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名词。

有一次,我前面排着一个阿姨,轮到她时,她往前凑了凑,对着那个已经看不出表情的护目镜,清清楚楚地说:“ 辛苦了 。”

就这三个字。

我看到那个 核酸检测员 ,那个我们不知道该叫他 大白 还是 老师 的人,握着棉签的手,明显顿了一下。然后,他透过那层雾气,朝阿姨的方向,轻轻地点了点头。

那一刻,我好像突然就全明白了。

叫什么,真的那么重要吗?或许我们纠结于称谓,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标签,来定义这段特殊的、有点尴尬的、却又无比重要的关系。我们想表达尊敬,想表达感谢,却又找不到一个完美的词。

而“ 辛苦了 ”,它超越了所有身份标签。

它没有预设对方是 医生 还是志愿者,也没有把他/她卡通化成一个 大白 。它只是单纯地、直接地,看到了一个人的付出。它承认了他的疲惫,肯定了他的劳动。这是一种最直接、最温暖的人文关怀。

还有两个字,我们用得最多,也最容易被忽略——“ 谢谢 ”。

当他完成采样,把棉签利索地折断,放进试管。你戴上口罩,转身离开前,如果能看着他的眼睛(尽管你看不到),由衷地说一句“ 谢谢 ”。这比任何称呼都来得更有力量。

那个瞬间,他不是某个面目模糊的防疫符号,而是一个具体的人,一个正在为我们所有人拼命的、值得被认真道一声谢的,人。

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他的名字,不知道他卸下那身白色盔甲后是什么模样,喜欢吃什么,有什么烦恼。我们和他/她的交集,只有那短短的几秒钟。但恰恰是这无数个擦肩而过的几秒钟,构成了我们共同的抗疫史。

所以, 核酸检测员怎么称呼他

你可以叫他 大白 ,如果你怀念那段时光最初的单纯。你可以叫他 老师 医生 ,如果你想表达一份本能的敬意。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叫,只是默默地配合。

但如果你真的想做点什么,下一次,请试着,在张开嘴之前或之后,真诚地、清晰地,对他说一句:

辛苦了 。”

或者,

谢谢你 。”

我想,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答案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