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在美国怎么称呼老师,这事儿,可真不是一句“叫Mr.某某”就能简单概括的。我第一次踏进美国的高中教室,那种感觉,就好像空气里的分子都排列得不一样了,所有人都在喊“Hey, Mr. Davidson!”, 而不是我们习惯的那种毕恭毕敬的“戴维森老师好”,那个冲击力,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。这根本不是一个语法问题,这背后,是一整套完全不同的文化逻辑和人际关系密码。
咱们先从最基本的盘起,就是绝大多数情况下,尤其是在K-12教育阶段(也就是幼儿园到高中毕业),最安全、最普遍的叫法,就是 Mr./Mrs./Ms. + 姓氏 。
-
Mr. (Mister) 这个最简单,用在男老师身上,不管结婚没结婚,一律通用。Mr. Smith, Mr. Green,闭着眼睛都不会错。

-
Mrs. (Missus) 这个就有讲究了,专指已经结婚的女士。如果她自我介绍时说“I’m Mrs. Davis”,那她就是在告诉你她的婚姻状况。
-
Ms. (Mizz) 这玩意儿简直是社交智慧的结晶。它不透露女性的婚姻状况。所以,当你不知道一位女老师是已婚还是未婚时,用 Ms. 是最最稳妥、最显尊重的选择。说真的,现在这个时代,除非老师自己特别强调,否则用 Ms. 已经成了默认选项,既礼貌又政治正确。
-
Miss 呢?通常是称呼未婚的年轻女性。在学校里,除非是那种特别年轻、刚毕业的女老师,并且她自己也这么介绍,否则用得相对少一些。
但你以为就这么简单?那就太小看美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了。真正的文化差异,从这里才刚刚开始。
场景一: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,画风突变!
你走进一个五彩斑斓的幼儿园教室,会发现小屁孩们围着一个老师,亲昵地喊着 “Miss Jenny” 或者 “Mr. Bob”。看到了吗? Miss/Mr. + 名字 (First Name) 。有时候甚至连前面的尊称都省了,直接喊 “Jenny!”。这在中国人看来,简直不可思议,太没大没小了!但这在美国的幼儿教育里,是常态。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种亲切、温暖、没有距离感的氛围,让老师更像是孩子的朋友或者家庭成员,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。 直呼其名 在这里,代表的是亲近。
场景二:高中,开始出现“个性化选项”
到了高中,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回到了“Mr./Ms. + 姓氏”的轨道。但总有那么些“不走寻常路”的老师。我记得我的戏剧老师,一个扎着马尾辫、穿得像个艺术家的酷大叔,第一天就跟我们说:“Just call me Alex.” 全班欢呼。他希望和学生建立一种更平等、更具创造性的伙伴关系。通常,艺术、音乐、戏剧这类课程的老师,或者一些思想特别开放的文科老师,会更倾向于让学生 直呼其名 。
但记住一个黄金法则: 老师不说,你别乱叫 。这绝对是底线。你不能自己揣测某个老师“看起来很酷”,就上去喊人家“Hey, Tom!”,那绝对是社交自杀行为。你得等,等他亲口说 “You can call me Tom”,你才能解锁这个称呼。
场景三:大学,称呼的“阶级”瞬间拉满
一旦你踏入大学校园,整个称呼体系就彻底升级了,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严肃。这里,你面对的就不再仅仅是“Teacher”了,而是拥有不同头衔的学者。
-
Professor + 姓氏 :这是大学里最万能、最安全的称呼。无论对方是讲师 (Lecturer)、助理教授 (Assistant Professor)、副教授 (Associate Professor) 还是正教授 (Full Professor),你喊一声 “Professor Smith”,绝对没错。这既表达了尊敬,也承认了对方的职业身份。
-
Dr. + 姓氏 :这个称呼,分量可就不一样了。Dr. (Doctor) 指的是对方拥有博士学位。在美国学术界,博士头衔是被高度尊重的。如果你的教授拥有博士学位(通常他们的简历或课程大纲里会写明,比如 John Smith, Ph.D.),那么称呼他们 “Dr. Smith” 会比 “Professor Smith” 更能体现你的尊重和对他们学术成就的认可。很多教授,尤其是理科和研究型领域的教授,会更偏爱这个称呼。
那 Professor 和 Dr. 怎么选 ?我的经验是,如果对方是医学博士(MD)或哲学博士(Ph.D.),喊“Dr.”总没错。如果不确定,或者对方主要身份是“教书的”,那么“Professor”最保险。有时候,一个教授既是Dr.又是Professor,这时候两者皆可,但Dr.听起来更“硬核”一点。
更有趣的是,在研究生院,尤其是博士阶段,当导生关系变得非常紧密,像师徒一样时,很多教授会主动邀请学生直接喊他们的名字。当你的导师对你说 “Please, call me John”,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,这是一种认可,标志着你从一个单纯的学生,开始被接纳为一名年轻的“学术同行”。那一刻的感觉,是种难以言喻的激动。
所以你看, 美国怎么称呼老师名字的 ,这根本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美国社会对师生关系的不同理解:
- 在低龄阶段,追求的是 亲密无间 。
- 在中学阶段,是在 传统尊重 的基础上,允许 个性化 的存在。
- 在大学阶段,则演变成对 学术地位和专业成就 的精准致敬。
这里面没有绝对的“对”或“错”,只有“合适”与“不合适”。它不像我们文化里,“老师”这个词本身就自带光环和一种固定的社会角色。在美国,老师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:他是 Mr. Davidson,是酷酷的 Alex,也是学识渊博的 Dr. White。称呼,只是找到与这个特定个体最恰当的互动方式而已。
所以,下次再为此感到困惑时,记住,最好的方法永远是: 仔细听,大胆问 。第一节课认真听老师如何自我介绍,如果不确定,就礼貌地问一句:“What should I call you?” 这比自己瞎猜要强一百倍。这本身,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智慧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