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聊起这事儿,我总觉得,很多人脑子里都绷着一根太直的弦。以为史官嘛,就是个文绉绉的书呆子,天天趴在故纸堆里,一撇一捺记录皇上今天吃了啥,见了谁。而监察官呢,那得是另一拨人,眼神跟鹰似的,铁面无私,专门负责弹劾百官。
分得倒是挺清楚。可惜,真实的历史,哪有这么干净利落的分割线。
实际上,在中国古代那套复杂得跟蜘蛛网一样的官僚体系里, 负责监察的史官怎么称呼 ?这个问题,根本就没有一个能一锤定音的标准答案。因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,而是一种……怎么说呢,一种深入骨髓的、权责交织的“复合功能”。有时候,史官就是监察官;有时候,监察官干的就是史官的活儿。这俩身份,经常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纠缠不清。

咱们把时间往回倒,倒到那个车同轨、书同文的秦汉时代。
那时候,朝堂上有一个巨头,叫 御史大夫 。听听这名字,“御史”,带着一股子监察的煞气;“大夫”,又是尊贵的称谓。他的地位,不得了,副丞相级别,是“三公”之一。那么,这位大佬是干嘛的?
他啥都干。
他是皇帝的最高秘书长,掌管着天下图籍档案,这是 史官 的职能,没跑吧?他手底下那帮叫 御史 的小弟们,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监察百官,发现谁贪污腐败、违法乱纪,立马一个奏章上去弹劾。这又是妥妥的监察职能。所以你看,在秦汉,史官和监察官的最高领导,就是同一个人! 御史府 ,这个机构本身,就是档案馆和最高检察院的混合体。你说,那个时代的 负责监察的史官怎么称呼 ?直接叫 御史 就行了。他们既是历史的记录者,也是秩序的监督者,笔杆子和嘴皮子,都是武器。
这种身兼二职的传统,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。你想啊,谁最了解一个官员的所作所为?除了他自己,恐怕就是那个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,记录他言行举止的史官了。让记录者同时拥有监督权,简直是顺理成章,效率奇高。
到了唐宋,官制越来越精细,部门越分越多,看上去“史”和“监”开始分家了。有了专门修史的 史馆 ,也有了专门搞弹劾的 御史台 。但你要是以为它们从此就各走各的路,那就又天真了。
那帮在 御史台 里工作的 御史 们,虽然主要KPI是弹劾,但他们赖以弹劾的根基是什么?是情报,是证据,是各种见闻。他们被授予了一项让所有官员都闻风丧胆的特权—— 风闻言事 。
什么叫 风闻言事 ?说白了,就是“我听说的,就能参你一本”。这权力大得吓人吧?但也正因为如此, 御史 们必须竖起耳朵,睁大眼睛,把朝堂内外的风吹草动、流言蜚语、官员的逸闻劣迹,全都收录在案。他们写的那些弹劾奏章、工作笔记,本身就是最鲜活、最生猛的一手史料。后来的史官修史,尤其是写到某个大臣的列传, 御史台 的这些档案,简直是挖不完的宝藏。
所以,唐宋的 御史 ,他名义上是监察官,但他每天干的活,是不是也包含了大量的记录、整理、甄别信息的工作?这不就是 史官 的活儿吗?他用弹劾奏章这种特殊的形式,为历史留下了一笔笔或公正、或偏颇,但绝对充满细节的记录。
咱们再反过来看。那些正儿八经在 史馆 里上班的 史官 ,他们就真的只是个记录员?
别逗了。中国史学有个至高无上的传统,叫“春秋笔法”,也叫“微言大义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通过极其精炼的措辞、一两个字的选择,来表达对人对事的褒贬。这是一种更高明的、更隐蔽,也更具杀伤力的监察。
一个权臣,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,谁也动不了他。但他死了之后,史书上怎么写他,那可就是 史官 说了算了。是给他一个“忠”字还是“奸”字?是把他写成国之栋梁,还是乱世奸雄?这支笔,握在史官手里,简直就是一把悬在所有王侯将相头上的“历史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你今天做了一件好事,史官给你记下,流芳百世。你今天干了一件亏心事,史官同样给你记下,遗臭万年。这种精神上的“监察”,这种来自后世评价的压力,对一个爱惜羽毛的古人来说,其威慑力,一点不比 御史 的当庭弹劾来得小。
所以,你还能说,一个怀着“褒贬善恶”之心的 史官 ,他不是在行使监察之权吗?他监察的,是人心,是历史的最终审判。
说到这儿,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浮出水面了。 负责监察的史官怎么称呼 ?在不同时期,你可以叫他 御史 ,可以叫他 谏官 (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,性质类似),甚至可以直接就叫他 史官 。
因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里,“记录”本身就是一种“监督”,“评价”本身就是一种“权力”。那支朱红色的笔,既能描绘太平盛世的画卷,也能划掉一个贪官污吏的名字。它从来都不是中立的。
这背后,是一种非常东方式的智慧,也是一种人治社会下的制衡手段。它不像西方法律那样,把一切都定义得清清楚楚。它就是模糊的,是流动的,是赋予某一个群体一种超越其名义职责的、心照不宣的使命感。
所以,别再纠结于一个标准答案了。下次当你想起那些在青史上留下名字的人,无论是直言敢谏的魏徵,还是铁面无私的包拯(他当过御史中丞),又或是秉笔直书的司马迁,你就可以把他们看作是那个庞大帝国里,手握“记录”与“监督”双重权杖的人。
他们,就是那个时代里,最令人敬畏的、负责监察的史官。他们的称呼或许各异,但他们的灵魂,都烙印着同样的两个字—— “直笔” 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