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吧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。但你要是在一个全是亲戚的饭局上,对着你爸的亲大哥,张了半天嘴,憋出一句“叔叔好”,那气氛,啧啧,瞬间就能降到冰点。真的,比东北冬天的冰棍儿还硬。所以, 爸爸的哥嫂怎么称呼呢 ?这绝对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,它是一道人情世故的实践题。
我小时候就犯过这种傻。那年春节,家里来客,乌泱泱一大屋子人。我爸指着一个面相有点严肃,但眼睛里带笑的男人,说:“快,叫人。”我那时候哪儿懂那么多弯弯绕绕,看上去年纪比我爸大,那就是叔叔辈的,于是我脆生生地喊了声:“叔叔过年好!”
我至今都记得,我爸的脸,那颜色,跟调色盘似的,先红后紫,最后有点发黑。而那位“叔叔”,愣了一下,然后哈哈大笑,一把把我抱起来,用他那满是烟草味儿的大手揉我的头,说:“这小家伙,没大没小,我是你 大伯 !”

大伯 。
这个词,从此就刻在了我的脑子里。它不像“叔叔”那么通用,不像“老师”那么正式,它带着一种特殊的、独属于家族血脉的烙印。
从最标准、最书面的角度来说,爸爸的哥哥,我们应该称呼为 伯父 。他的妻子,自然就是 伯母 。这两个称呼,非常正式,用在写信、或者非常庄重的场合,绝对不会出错。它就像是写在族谱上的官方认证,工整、严谨,一丝不苟。
但是,生活不是写文章,过日子也不是开大会。在日常的烟火气里,“ 伯父 ”和“ 伯母 ”这两个词,有时候就显得……太“端着”了。有点疏离,有点客套,像是隔了一层薄薄的纱。
尤其是在北方,你试试看,你对着一个正在厨房里给你烙饼、满头大汗的亲大娘,毕恭毕敬地喊一声“ 伯母 ”,她八成会一边给你铲饼一边乐呵呵地嗔怪你:“哎哟这孩子,叫啥 伯母 ,多生分,叫 大娘 !”
对,就是 大娘 ,或者 大妈 。
这两个词,一听就热乎。 大伯 、 大娘 ,这两个称呼里,仿佛自带了温度和画面感。喊一声“ 大伯 ”,你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一个会在你考了满分后,偷偷塞给你二十块钱零花钱,嘴上还说着“别让你爸知道”的敦厚男人。喊一声“ 大娘 ”,那声音里就带着刚出锅的饺子香气,带着“天冷了多穿点”的唠叨,带着夏天傍晚院子里那把大蒲扇摇出来的风。
这就是 称呼 的魔力。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,它是一种关系的确认,一种情感的传递。
当然,中国这么大,十里不同音,百里不同俗。 爸爸的哥嫂怎么称呼呢?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域,答案也充满了地方色彩。
北方地区,尤其是农村或者家族观念比较重的地方,“ 大伯 ”和“ 大娘 ”绝对是主流,而且亲切感满分。如果爸爸有多个哥哥,那就按顺序排下来, 大伯 、 二伯 、 三伯 ……对应的就是 大娘 、 二娘 、 三娘 。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一听就知道你在家族里的位置,和对方的亲疏远近。
而到了南方一些地区,情况可能又不一样。我的一个广东朋友就说,他们那边,似乎更习惯用“ 伯父 ”和“ 伯母 ”。这种 称呼 在他们听来,并不觉得生分,反而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体现。在他们看来,或许“ 大伯 ”这种叫法,反而有点“土气”。你看,这事儿就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。
所以,最稳妥的办法是什么?
回家问你爸妈!这绝对是金科玉律。他们最清楚家里的 规矩 和习惯。在踏入一个复杂的 亲戚 关系网络之前,做好功课,问清楚“这位是我的什么人,我应该怎么叫”,能帮你避免99%的社交尴尬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,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犯懒,觉得这些老 规矩 太麻烦。为了省事,干脆用一套“万能公式”走天下:比我爸妈年纪大的,男的叫叔叔,女的叫阿姨;年纪小的,也叫叔叔阿姨。
这招在陌生人社交里,没问题。但在亲缘关系里,这就是一张“社交安全牌”,安全,但无情。它模糊了亲疏,抹掉了辈分,把你和那些真正有血缘关系的 亲戚 ,拉到了和隔壁邻居王叔叔、楼下超市李阿姨一样的距离上。
我那位被我叫过“叔叔”的 大伯 ,其实是个很沉默的人。他不怎么会表达,一辈子在老家的土地上劳作,手上的茧比我看的书都厚。但他对我好,是那种不动声色的好。我上大学那年,他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来送我,临走时,从一个旧得发亮的布袋里,掏出一沓被汗水浸得有些潮湿的钱,硬塞给我,嘴里就三个字:“好好学。”
我后来想,我当时要是再叫他一声“叔叔”,该是多么伤他老人家的心。
一声“ 大伯 ”,不仅仅是在叫他这个人,更是在确认一种关系:“我是我父亲的儿子/女儿,而您,是我父亲的哥哥,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,值得尊敬的长辈。”这里面,有传承,有归属,有敬意,也有抹不去的亲情。
而他的妻子,我的 大娘 ,一个嗓门洪亮、笑声爽朗的农村妇女。她做的手擀面,是我离家在外时,梦里都会流口水的味道。每次我回家,她都会提前算好日子,把面和好,把菜备好,等我一进门,就能吃上那口热乎的。我叫她“ 大娘 ”,她应得理直气壮,那声音里充满了“你是我家孩子”的理所当然。
所以, 爸爸的哥嫂怎么称呼呢 ?
它书面上的答案是 伯父 、 伯母 。它生活里的答案,可能是 大伯 、 大娘 ,或者是 二伯 、 二妈 。它最真实的答案,藏在你家乡的方言里,藏在你父母的叮嘱里,藏在你推开家门时,扑面而来的那股熟悉的饭菜香里。
别小看一个 称呼 。它像一把钥匙,能打开家族记忆的匣子;它也像一张通行证,能让你在 亲戚 关系网里游刃有余。叫对了,那不仅仅是礼貌,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。那一声发自内心的“ 大伯 ”、“ 大娘 ”,比任何华丽的辞藻,都更能熨帖一个长辈的心。
一个称呼而已,至于吗?
至于。因为这里面,装着的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,那点人情味儿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