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踏进职场,第一个让我手心冒汗的,不是KPI,也不是写不完的报告,而是——怎么称呼眼前的这位前辈。一个称呼,简直就是职场版的“对暗号”,对上了,皆大欢喜;对错了,空气瞬间凝固,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被“优化”了。这事儿,比高数还玄学,尤其当你面对的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、不同专业背景的前辈时,那难度,堪称地狱级别。
我刚实习那会儿,在一家互联网公司,周围全是码农。我天真地以为,叫“X工”总没错吧?结果我对着一个头发茂密(是的,你没看错)的大神毕恭毕敬地喊了声“李工”,他从屏幕前抬起头,面无表情地看了我三秒,然后幽幽地说:“叫我Kevin,或者叫我哥都行。”那三秒,漫长得像一个世纪,我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。
后来我才悟了,不同专业的江湖,有不同的规矩,称呼就是这江湖的“投名状”。

先说说我最熟悉的 计算机、软件工程 这类纯理工科。这里的文化,四个字总结: 务实、高效 。他们的时间是用来写代码、抓bug、和产品经理“在线battle”的,真没那么多功夫跟你玩称呼上的文字游戏。所以,最保险、最受欢迎的称呼,反而是最接地气的。
- “哥”或“姐” :这是绝对的硬通货。一声“X哥”、“X姐”,亲切自然,瞬间拉近距离。对方听着舒服,觉得你这小伙子/小姑娘挺上道。尤其是在攻克一个技术难题后,你由衷地来一句“还是强哥牛逼!”,那效果,比任何正式的感谢都好使。
- “大佬”或“X神” :这属于进阶版,带点崇拜和江湖气的称呼。当你真心觉得对方技术水平高超,解决了一个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,一句“感谢大佬带飞!”、“阳神威武!”,绝对能说到对方心坎里去。记住,要真诚,别油腻。
- 英文名 :在大一点的厂,或者有外企文化的公司,直呼英文名是常态。这无关乎装不装,而是一种追求平等的团队氛围。所以,别怕,大胆地叫“Hi, Tony”。
总之,跟理工科前辈打交道, 真诚大于礼貌,能力证明一切 。你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“王总”、“李主任”,他们听了可能比你还别扭,心里指不定在想:“这新人是不是有什么事儿要求我?”
然后,画风一转,我们来到 文科、社科 的地盘,比如 新闻、中文、法学、历史 等。这儿的水,可就深了。
这里的核心词是 “老师” 。
你还别不信。我曾经在一个媒体机构实习,带我的前辈是个三十出头的编辑,哈佛毕业,履历闪闪发光。我一开始叫她“X姐”,她笑笑没说话。后来我发现,周围所有人,无论年龄大小,都恭恭敬敬地称呼她为“X老师”。我才恍然大悟,在这个圈子里,“老师”这个称呼,无关乎年龄,无关乎你是否真的在教书育人,它是一种对知识、对专业、对资历的最高敬意。
- “X老师” :这是万能安全牌。无论对方是刚毕业三五年的编辑,还是资深的研究员,一声“老师”总不会错。它既表达了尊敬,又保持了恰当的社交距离,显得你特别有文化、有教养。尤其是在 法学、教育、学术研究 领域,这个称呼几乎是唯一的标准答案。
- “前辈” :这个词比较书面化,但在某些相对传统的文化单位或日企韩企文化影响较深的地方,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它比“老师”少了一丝“传道受业”的意味,多了一份对经验的尊重。
在文科社科的场域里,称呼是文化和人情世故的一部分。这里不像理工科那样直来直去,有时候,一个称呼就能看出你的 “眼力见儿” 。观察大家怎么叫,跟着叫,准没错。
接着,咱们聊聊 商科、金融、管理 这类专业出身的前辈。他们出没于CBD的写字楼,浑身散发着精英和“我很贵”的气息。
这里的关键词是 “Title(头衔)”和“英文名” 。
- “X总” :在商界,尤其是在销售、市场、管理岗位,称呼对方的职位是最基本的操作。王经理、李总监、张副总……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,这是对对方 权力、地位和资源 的确认。你上来就叫人家“老王”,信不信人家心里已经把你拉黑了?在这里,称呼就是一张权力的地图,搞错了,寸步难行。
- 英文名 :金融圈,尤其是投行、咨询,几乎人人一个英文名。叫英文名显得专业、国际化,也是圈内默认的通行证。别扭扭捏捏不敢叫,大胆地喊出“Cynthia,这个deck麻烦看一下”,你就成功融入了一半。
- 混合式 :有时候会是“Michael王”这种中英混合的叫法,也很常见。
跟商科背景的前辈打交道, 专业度就是最好的社交货币 。你的称呼要体现出你对商业规则的理解和尊重。别试图用“哥/姐”那一套去拉近关系,在没熟到一定程度之前,这很可能被视为不专业和不懂规矩。
最后,是那些最不按常理出牌的—— 设计、艺术类 专业的前辈。
这个群体的关键词是 “感觉”和“个性” 。
你跟一个浑身潮牌、留着艺术家长发的设计总监叫“王总”,他可能比你还尴尬,甚至觉得你有点土。在这个圈子里,过于正式的称呼反而是一种冒犯,因为它抹杀了他们引以为傲的个性和创造力。
- “老师” :又是“老师”!是的,你没看错。在设计和艺术领域,“老师”这个称呼同样适用,因为它代表了对对方审美和创作能力的认可。一声“X老师”,既尊敬又不失格调。
- “大大”或昵称 :在比较年轻、氛围轻松的设计团队,可能会流行一些网络化的称呼,比如“设计大大”、“海报鬼才”之类的。或者,他们会有一个圈内人尽皆知的花名或昵称,比如“阿翔”、“刀姐”。这时候,能用昵称称呼,说明你已经是“自己人”了。
- 直接叫名字 :在非常扁平化的创意工作室,可能大家就直接叫名字,或者英文名。
和艺术设计类的“神仙”们打交道, 最重要的是读懂空气 。他们可能对繁文缛节嗤之以鼻,但极其看重你是否能get到他的点,是否尊重他的作品。你的称呼,要像他们的设计一样,得体、有创意,还不能落入俗套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你会发现,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公式。专业背景只是一个切入点,它塑造了这个群体的某种普遍气质和行业文化。但归根结底,你要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
所以,终极秘诀是什么?
是 观察 。是 倾听 。更是 情商 。
刚进一个新环境,别急着开口。多听听别人是怎么称呼的,多看看邮件落款和企业通讯录里的称谓。实在拿不准,就用最最最保守、最最最不会出错的称呼—— “老师” 。嘴甜一点,姿态放低一点,喊一声 “X老师,您好,想请教您一个问题” ,绝对能帮你规避掉90%的雷区。
说到底,这哪是称呼的问题,这明明是 情商和眼力见儿 的终极考验。搞懂了称呼,你也就基本摸清了你所在职场的生态和人际关系的脉络。这门学问,值得我们这些后浪,好好修炼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