胰腺在中医里怎么称呼?揭秘古籍中那个“神秘”的脾之副

每次有人一脸认真地跑来问我,“哎,那个 胰腺 ,在 中医 里头到底叫什么啊?”我这心里头啊,真是又想笑又觉得无奈。这问题,简直就像在问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里,哪个词是“Wi-Fi”一样。

答案其实挺让人扫兴的—— 没有

对,你没看错。在浩如烟海的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这些经典古籍里,你翻到地老天荒,也找不到一个能和我们今天解剖学上的 胰腺 (Pancreas)精准对应的脏器名称。

胰腺在中医里怎么称呼?揭秘古籍中那个“神秘”的脾之副

“不可能吧?”你肯定会这么想。中医那么博大精深,怎么会漏掉这么重要的一个器官?

别急,这恰恰是理解中医最关键、也最迷人的一个坎儿。你得先把脑子里那个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的现代解剖学思维,暂时,就暂时地,给它请出去。

西医看人体,像是在看一张精密的机械图纸。这是肝,那是胃,这是 胰腺 ,每个零件都有明确的边界和固定的位置。坏了哪个,就修哪个,换哪个。

中医 看人体,更像是在看一幅山水画,或者说,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生态系统。它不那么在乎“那座山具体叫什么、由什么石头构成”,它更在乎的是“这座山和那条河的水汽是怎么循环的,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农田是怎么互相影响的”。

所以, 中医 描述的“脏腑”,压根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器官,而是一个个“功能集合体”。它描述的是“事儿”,而不是“物儿”。

聊到这儿, 胰腺 的“真身”就快要浮出水面了。

我们先看看 胰腺 在现代医学里主要干嘛?两大活儿:

  1. 外分泌功能 :分泌胰液,里面全是消化酶,是咱们消化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的绝对主力。没它,你吃进去的山珍海味,基本就是穿肠而过,身体吸收不了。
  2. 内分泌功能 :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,调控血糖平衡。这个功能一出问题,大名鼎鼎的糖尿病就找上门了。

好了,现在我们拿着这两大“功能”,回到中医的生态系统里去找。你猜,谁会来认领这些工作?

当当当当!主角登场了——

注意!此 非彼脾。中医说的 ,绝对不是西医解剖学上那个位于左上腹、主要负责免疫和储血的脾脏(Spleen)。你要是拿着这个概念去跟老中医聊天,他能当场给你科普一小时。

中医的“脾”,是当之无愧的“后天之本”、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它最核心的功能,叫做“主运化”。

运化 什么?

运化水谷

“水谷”就是我们吃喝进去的一切东西。“运化”呢?“运”是运输,“化”是消化吸收。说白了,就是把食物变成身体能用的精微物质(类似气血、津液这些能量),然后再把这些能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。

你听听,这个功能,是不是和 胰腺 的外分泌功能——分泌消化酶、消化食物——简直就是灵魂伴侣? 胰腺 干的那些消化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的苦力活,在中医的宏观叙事里,完完全全被打包进了“ 主运化”这个宏大的概念里。

所以,当一个人出现消化不良、腹胀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稀溏这些症状时,西医可能会查查你的胰酶水平,看看是不是 胰腺 功能出了问题。而中医则会说:“你这是 脾虚 了, 运化 功能失常了。”

他们说的,其实是同一件事儿的不同表达。一个是微观的、器官层面的,一个是宏观的、功能层面的。

这就好比一个公司,西医关心的是“财务部的小张是不是没好好干活”,而中医关心的是“整个公司的资金流转是不是出了问题”。小张可能就是那个 胰腺 ,而“资金流转系统”,就是那个叫 的概念。

当然,后世的一些医家,随着对解剖的认识逐渐加深,也试图给 胰腺 找一个更具体的名字。于是,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称呼,比如 “脾之副” ,意思是“脾的副手、辅助者”,或者直接叫 “胰” ,但这个“胰”字在古代更多是指腹部的脂肪。还有一个更生僻的字叫 “膵” (cuì),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和日语里都指胰腺,但在中医古籍里几乎不见踪影。这些称呼,更多是后人为了方便中西医理论对接而进行的“追认”,并非中医原生的概念。

说完了消化,我们再来看 胰腺 的另一个大活儿——调节血糖。

这个功能在中医里,可就不是 一个人能扛下来的了。中医里有一个病名,叫 “消渴症” ,它的症状“三多一少”——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体重减少——和现代的糖尿病高度吻合。

但中医认为, 消渴症 的成因是一个系统性崩盘,它涉及多个脏腑,绝非 胰腺 一个器官的问题。

  • 上消 ,病在 ,表现为口渴多饮,叫“肺热津伤”。
  • 中消 ,病在 ,表现为多食易饥,叫“胃火炽盛”。
  • 下消 ,病在 ,表现为多尿、腰膝酸软,叫“肾阴亏虚”。

看到了吗?在血糖调控这个“项目”里, (负责饮食运化)、 (负责水液布散)、 (负责受纳腐熟)、 (藏精,主水液)都参与其中。这是一个多部门联合项目, 胰腺 的内分泌功能,被拆解到了这个复杂的系统网络之中。
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 胰腺在中医里怎么称呼

最诚实的回答是: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名分,它的“魂”,它的“职能”,像水一样融入了中医的脏腑经络系统里。它的消化之能,主要归于 ;它的控糖之责,则由 肺、胃、肾 乃至 共同分担。

理解了这一点,你才能明白为什么中医治病不那么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。一个胰腺炎患者,中医可能从“清利湿热、理气和胃”入手;一个糖尿病患者,中医可能会去“滋阴补肾”或“健脾益气”。

他治的不是那个叫 胰腺 的肉块,他治的是你身体里那个失衡了的“生态系统”。

所以,下次别再纠结于 胰腺 在中医里叫什么了。这本身就是一个用西医的尺子去量中医衣服的伪命题。你真正应该关心的,不是它的名字,而是它的“工作”有没有在好好进行。

不如换个问法,问问自己:

我最近消化好不好?有没有腹胀?吃东西香不香?这是在问你的“ ”是否安好。我最近是不是总口渴?血糖稳不稳定?精力够不够用?这是在问你的“ 肺、胃、肾 ”这个内分泌调控系统是否和谐。

忘掉那个孤零零的解剖名词吧。去感受你身体里那股流动的、互相联系的、生生不息的“气”,那才是 中医 真正想告诉你的,关于生命和健康的,最朴素的秘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