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探讨学校的教育怎么称呼学生:称谓里的尊重与权力

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老师怎么叫你,这事儿,其实天差地别。

这绝不仅仅是个代号的事儿。一个简单的 称呼 ,背后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缩影,是权力关系的无声宣告,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温度计。它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我们的教育,究竟是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、有 个体 尊严的人,还是流水线上等待被塑形、被贴上 标签 的产品。

记忆里,我的小学老师,一个戴着深度近视镜的、瘦高的中年男人,他最常说的是:“那个谁,你来回答一下。”

深度探讨学校的教育怎么称呼学生:称谓里的尊重与权力

“那个谁”……

我现在都还能回忆起那种感觉。心头猛地一紧,既希望那个“谁”是自己,能有机会在全班面前表现一下;又恐惧那个“谁”是自己,万一答不上来,那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句夹枪带棒的“脑子呢?”。你看,“那个谁”这个词,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,像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盲盒。它剥夺了你的名字,你的身份,把你变成了一个功能性的、可被随时抽调的“单位”。这是最赤裸裸的 权力关系 的体现:我,是老师,是权威;你,是学生,是面目模糊的群体中的一员。

后来,情况“文明”了些。老师们开始叫全名了。“张伟”“李静”“王小明”。

三个字,或者两个字。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从讲台上传下来。像在点一个货号。这当然比“那个谁”要好,至少,你被验明正身了。但这依然是一种距离感,一种公事公办的冰冷。特别是在批评的时候,连名带姓地喊出来,掷地有声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小石子,精准地砸在你脆弱的自尊心上。这个时候的 称呼 ,是一种工具,一种管理手段。它在提醒你:“注意你的身份,这里是课堂,不是你家。”

当然,也有温暖的时刻。

有的老师,特别是教语文的女老师,她们会用一种更柔软的方式。她们会叫你的小名,或者去掉姓氏,亲切地喊:“小明,你来念念这段。” 那声音,会让你感觉自己是被偏爱着的,被看见了。那一刻,你不再是学号XXX,不再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影子,你就是你。这种 称呼 ,悄悄地瓦解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师生关系,带来了一种近乎于家人的亲近感。这背后,是一种截然不同的 教育理念 :我看到的,首先是一个 孩子 ,其次才是我的学生。

所以,你看, 称呼 就是一把钥匙。

一把能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,或者,是一把将心门牢牢锁死的锁。

现在,我们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。各种“新式”教育理念层出不穷, 称呼 也变得花哨起来。幼儿园里,孩子们是“宝宝”“宝贝”;小学里,老师们张口闭口“孩子们”“亲爱的同学们”;甚至有些培训机构,会叫学生“X总”,营造一种“未来精英”的荒诞感。

这真的更好吗?

我持保留意见。

当“孩子们”这个词,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、自己还像个孩子的年轻老师口中说出来时,我有时会感到一种……怎么说呢?一种表演性。它似乎成了一种职业正确,一种必须挂在嘴边的口头禅。这种集体性的、缺乏个体辨识度的“亲密”,有时候比冰冷的“某某某”更让人感到疏离。它很温和,也很温吞,像一杯温水,解不了渴,也暖不了心。它试图表达一种集体关怀,却恰恰可能忽略了每一个 个体 最真实的感受。

“亲爱的同学们”也一样。在开学典礼上,在公开课上,它是一种仪式感的点缀。但如果每天都这么说,就好像在菜市场买菜,老板对谁都喊“靓仔”“靓女”一样,廉价的善意,反而失去了它本该有的分量。

真正的 尊重 ,从来不是靠这些华丽的辞藻来堆砌的。

它藏在细节里。

它是一个老师,在走廊里碰到你,能准确地叫出你的名字,然后问一句:“上次你画的那幅画,后来完成了吗?”

它是一个老师,在批评你的时候,会把你叫到办公室,关上门,依然叫着你的名字,而不是用“你这种学生”来给你定性,然后就事论事地分析问题。

它是一个老师,记得你的特长,了解你的困窘,他叫你名字的时候,眼神里有内容。那内容,是你这个人,而不是你的分数。

我最怕的,就是那种自以为是的“因材施教”式的 称呼 。对成绩好的学生,和风细雨,叫名字都带着笑意;对成绩中等的,公事公办,不带姓氏已是恩赐;对那些被定义为“差生”的,要么是“喂”,要么是带着不耐烦的拖长音的姓氏,甚至是一些带有侮辱性的外号。

这就是最残忍的 标签 化。

一个 称呼 ,就给一个孩子在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,钉上了一个身份的十字架。他的一举一动,都会被这个 标签 所解释。他考得好,是“瞎猫碰上死耗子”;他调皮捣蛋,是“本性难移”。久而久之,连他自己都信了。

所以,学校的教育怎么称呼学生?

这个问题,真的太重要了。它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。你的讲台,究竟是权力的王座,还是启迪的舞台?你的 称呼 ,究竟是管理的鞭子,还是沟通的桥梁?

别再用那些看似亲切却空洞的词汇去进行集体催眠了。也别再用那些冰冷、粗暴的代号去行使你那点可怜的权威了。

请试着,就那么简单地、真诚地,去叫每一个学生的名字。

用一种平视的、不带预设的、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、值得被认真对待的 个体 的语气。

因为,当一个孩子,他的名字被 尊重 地叫出来时,他的整个世界,才有可能被真正地照亮。这比任何花哨的教育理论,都来得更直接,也更深刻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