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 父亲在厂里工作 ,这事儿在我小时候可是相当骄傲的资本。那时候,“厂里”这两个字,就代表着稳定、保障,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。但是, 父亲在厂里工作 ,具体要怎么称呼他,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。
记得小时候,我跟着奶奶去 父亲工作的工厂 找他,远远看见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身影,奶奶就拉着我,让我喊“师傅”。那时候我小,还不懂“师傅”是什么意思,只知道这是个很普遍的称呼,几乎所有人 在厂里工作 的男人,都能被这么叫。后来大了点,才知道“师傅”不仅仅是一种称谓,更代表着一种技术传承,一种尊敬。
但是,我 父亲在厂里工作 的那个厂,有点特殊。它是国营大厂,资历老,规矩也多。除了“师傅”,还有各种各样的称呼。比如,那些有点行政职务的,就得喊“主任”、“科长”什么的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不小心喊了我 父亲的同事 “叔叔”,结果被我爸狠狠瞪了一眼,后来才知道,人家是车间里的“组长”,我得喊“X组长”。

还有一些老资格的工人,技术特别好,大家都尊称他们为“老师傅”。这种“老师傅”可不是谁都能当的,得是那种在厂里干了几十年,经验丰富,技术过硬,而且人品也受到大家认可的才能被这么称呼。我 父亲 刚进厂的时候,也跟着一位“老师傅”学技术,那时候他每天回家都会跟我说“老师傅”今天又教了他什么什么,语气里充满了敬佩。
当然,也有一些比较随意的称呼。比如, 父亲 和他的同事们私下里就喜欢互相称呼“老X”、“小X”。这种称呼听起来很亲切,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 父亲 喝多了,回家就一直喊他同事的外号,把我妈给气得够呛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 工厂 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我 父亲 后来所在的 工厂 ,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国营大厂了,而是一家私营企业。在那里,人们之间的称呼也变得更加随意和多元化。
“师傅”这个称呼仍然存在,但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普遍。更多的,大家喜欢直接喊名字,或者在名字后面加上“哥”、“姐”之类的称呼。比如,我 父亲 的同事们就喜欢喊他“老李”、“李哥”。
当然,也有一些人会根据 父亲 的职务来称呼他。比如,他当了车间主任之后,就有人喊他“李主任”。但是,这种称呼听起来总觉得有点生硬,不如“老李”来得亲切。
现在,我 父亲 已经退休了,但他还是经常会回 工厂 看看。每次回去,他都会和以前的同事们聊聊天,回忆一下过去的事情。而他们之间的称呼,也一直没有改变,还是“老李”、“老王”、“老赵”……这些简单的称呼,承载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,也见证了 工厂 的发展和变迁。
仔细想想, 父亲在厂里工作怎么称呼 ,其实反映的是不同时代、不同工厂的文化和人际关系。在以前的国营大厂里,等级森严,称呼也比较正式,体现的是一种秩序和规范。而在现在的私营企业里,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随意,称呼也更加多元化,体现的是一种活力和创新。
不过,无论怎么称呼,都应该尊重对方,体现出一种真诚和友善。毕竟,称呼只是形式,真正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就像我 父亲 ,无论别人怎么称呼他,他始终都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别人,所以他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。
小时候,我总觉得 父亲在厂里工作 很神秘,因为我不太了解 工厂 里的世界。但是,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逐渐明白了, 父亲工作的工厂 ,不仅仅是一个生产产品的地方,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。而那些不同的称呼,也成为了我记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父亲 啊,你在 厂里工作 的那些年,辛苦了!你的付出和努力,我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无论别人怎么称呼你,你永远都是我心中最伟大的父亲!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