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,我临时被抓回公司改一个要命的方案,六岁的儿子没人带,只能挂在身上一起来。办公室里稀稀拉拉坐着几个同病相怜的“战友”。儿子第一次踏入我每天消失十小时的“神秘领地”,那双清澈但充满审视意味的大眼睛,就那么在办公室里滴溜溜地扫视,扫过每一个从格子间里探出头来的、挂着职业假笑的成年人脸上。
然后,空气就凝固了。一个热情的女同事走过来,逗他:“小朋友,你好呀。”我儿子眨巴着眼,抬头看我,那眼神里明晃晃地写着三个字:叫什么?
尴尬。大写的尴尬。我当时脑子里飞速旋转,CPU都快烧了。这,就是每个带娃闯荡职场的父母,都必须面对的“高光”时刻—— 孩子怎么称呼单位同事们 。

你可能会说,这有什么难的?统一喊“ 叔叔阿姨 ”不就完了?我跟你讲,“ 叔叔阿姨 ”这个称呼,就是个安全牌,但也是最没劲、甚至有点“危险”的牌。
你想想那个场景:你领着孩子,对着一个刚毕业、满脸胶原蛋白、画着精致妆容的95后小姑娘说:“快,叫阿姨好。”你都能看到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了零点五秒,心里可能已经万马奔腾了:“我哪点像阿姨了?!” 同样,你对着一个发际线堪忧但实际年龄也就三十出头的男同事喊“叔叔”,人家心里也可能默默地在滴血。
“ 叔叔阿姨 ”这个称呼,它最大的问题在于“一刀切”,抹杀了所有人的个体特征,强行按上了一个基于“你是我长辈”的、模糊的、甚至有点显老的标签。在家里,在小区里,这么叫没问题。但在办公室这个微妙的、强调专业身份和人际边界感的地方,它就显得那么……粗糙。
所以,我经过几次脚趾抠地的尴尬后,痛定思痛,总结出了一套分级应对策略,堪称“办公室称呼生存指南”。
入门级操作:万能的“老师”
这招简直是我的最爱,屡试不爽。无论对方是男是女,是老是少,是领导还是普通同事,一句“ 老师 好”,绝对不会出错。
“老师”这个词,妙就妙在它的普适性和尊敬感。它跳出了年龄和性别的框架,直接指向了对方的“专业能力”。在孩子的世界里,“老师”是传授知识、值得尊敬的人。在成人的世界里,被人称呼“老师”,尤其是一个孩子这么称呼,会有一种被认可、被尊重的愉悦感。
你品,你细品。对着刚毕业的小姑娘叫“姐姐老师”,她会觉得你孩子真有礼貌,还嘴甜。对着技术大牛叫“李老师”,那更是挠到了痒处,专业性拉满。对着领导叫“王老师”,既表达了尊敬,又不像“王总”那么生硬,带了点亲和力。
“ 老师 ”这两个字,简直是社交场合里的“柔光滤镜”,能瞬间柔化所有潜在的尴尬,让气氛融洽起来。
进阶版操作:哥哥姐姐,精准打击
如果你的孩子胆子大一点,观察力强一点,可以教他使用“ 哥哥姐姐 ”这个称呼。但这招需要精准,不能乱用。
适用对象,就是那些看起来确实非常年轻、充满活力的同事。一个“哥哥好”“姐姐好”,甜得能当场融化他们。这是一种拉近关系的称呼,瞬间就从“我爸的同事”变成了“我的大朋友”。接下来给你儿子塞零食、陪他玩,那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。
但!是!一定要跟孩子提前“培训”好,眼神要准。对着一个明显已经步入中年的同事喊“哥哥”,那场面,比喊“叔叔”还要惨烈,简直是公开处刑。所以,这招属于高收益高风险,用对了效果拔群,用错了……嗯,你就当没我这个朋友。
高阶版操作:带上姓氏或职位,体现专业
这一招,适合那些对职场有一定概念,或者孩子本身就比较成熟、记忆力好的情况。
比如,直接称呼“王叔叔”“李阿姨”,比笼统的“叔叔阿姨”要具体得多,也显得更亲近、更正式。这说明你,作为家长,把你的同事作为一个具体的“人”介绍给了你的孩子,而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。
更高级的,就是直接用职位。当然,不是让孩子喊“张总”“刘经理”,那太成人化了,孩子也叫不出口。可以简化一下,比如“你好,王总监”“李工好”。或者,你可以先跟孩子介绍:“这位是专门画图的李叔叔,你可以叫他李工程师叔叔。” 孩子可能记不住全称,但能说出个“李工叔叔”,已经非常厉害了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?它在无形中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:在工作场合,人们的身份首先是他们的职业身份。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职场礼仪 启蒙,也是在教孩子尊重他人的专业价值。
核心心法:教的不是称呼,是“分寸感”
说到这儿,你可能觉得,天啊,带孩子去趟公司,怎么跟演一出宫心计似的,心累。
其实,这背后最核心的东西,不是教孩子记住一堆复杂的称呼,而是培养他的 分寸感 。
什么是 分寸感 ?就是知道在什么山唱什么歌,见什么人说什么话。在游乐场可以大喊大叫,在图书馆就要安安静静。对着家里的爷爷奶奶可以撒娇,对着爸爸的同事就要有礼貌。
带孩子进办公室前,我都会跟他开个“战前短会”。我会指着工位图,简单跟他说:“待会儿咱们会看到穿格子衬衫的李叔叔,他是电脑高手;那个桌上有很多花的是张阿姨,她人很好。咱们统一叫‘老师’好,这样最有礼貌,大家都会喜欢你。”
我不是在给他下达指令,我是在给他描绘一个场景,提供一个解决方案,让他有心理准备。
最终,你会发现,孩子怎么称呼你的同事,这件小事,其实是你亲子教育的一个缩影。你希望他成为一个只会用“叔叔阿姨”包打天下的“差不多先生”,还是一个懂得观察、懂得尊重、有同理心、有 分寸感 的,受欢迎的小孩?
称呼,是孩子社交的第一次试水。那个小小的称谓,像一把钥匙,开启的是他对这个复杂成人世界的初步认知。他会慢慢明白,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,有不同的年龄、身份和性格,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连接。
而教会他如何恰当地使用这把钥匙,这可能比教会他任何一道奥数题,都来得重要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