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那头,一个清脆但陌生的声音,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:“请问是李老师吗?” 我顿了半秒,回了句“是我,你好”。挂了电话,我靠在椅背上,琢磨着这个“ 老师 ”。
这称呼,挺安全的。真的。它像一件职场里的“均码”白衬衫,套在谁身上都不算出错,但同时也抹平了所有的个性、温度和亲疏远近,只留下一层客气而坚固的薄膜,礼貌地隔开了你我。刚入行那会儿,被供应商毕恭毕敬地喊一声“李老师”,心里还有点小窃喜,觉得哎哟,被当成专业人士了。可时间长了,听得多了,尤其是在一些本该热络的合作洽谈里,这声“老师”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。它在说:我们是工作关系,点到为止,别套近乎。
最绝的是,你能从对方喊“老师”的语调里,听出千百种情绪。有的是真诚的请教,带着仰望;有的是纯粹的流程化口头禅,毫无波澜,像机器人报时;还有的,就带着那么一丝丝的……敷衍。尤其是那种拖着长音的“李老~师~”,潜台词仿佛是“我给足你面子了啊,你可别不识抬举”。所以,当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,从头到尾都用“李老师”称呼我时,我心里大概就有数了——这单生意,悬,至少,感情牌是打不了了。

当然,江湖还有另一套话语体系。
“ 李哥 ,这事儿您看……”
第一次被一个年纪明显比我大的销售大哥喊“李哥”时,我整个人是蒙的。我才三十出头,您这快五十的人了,胡子都白了,一口一个“哥”,我受不起啊!但很快我就明白了,这声“哥”,跟年龄无关,跟性别有时也无关(他们对女领导也可能这么叫),它是一种姿态。一种放低自己,迅速拉近关系的江湖黑话。
喊“哥”的,通常是销售、渠道、或者一些特别需要搞定你这个甲方的乙方。他们一开口,那股子热情就扑面而来,仿佛你们不是第一次见的合作伙伴,而是失散多年的异姓兄弟。饭局上,酒过三巡,这声“哥”更是喊得那叫一个地道、亲切、响亮。他们会帮你挡酒,会给你点烟,会记住你不吃香菜,会把你说的每一句客套话都当成金科玉律。
你讨厌这种“哥”吗?坦白说,不一定。有时候,这种刻意的亲近,确实能让事情变得顺滑。项目卡住了,一个电话过去,“喂,王哥,我是小李啊……”对面立马就懂了,那声“哥”就是个信号,意味着“咱俩不是外人,这事儿你得帮我”。但有时候,尤其是那种油滑过度的,一声“哥”喊出来,你浑身都起鸡皮疙瘩。你知道这背后全是算计,全是套路,他不是在尊重你,他是在“攻略”你。
所以, 别的公司人员怎么称呼我 ,对我来说,就是一场场微型的心理战。我在判断对方的意图,对方也在试探我的边界。
然后,就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称呼——“ 李总 ”。
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行业峰会,我是我们公司的一个小部门负责人,职级也就是个高级经理。结果对方公司的接待人员,看到我名片后,立马热情洋溢地伸出双手:“哎呀,李总!久仰久仰!”
说实话,我有点飘。那一声“总”,像一剂肾上腺素,瞬间就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。好像自己真的成了指点江山的大人物。在那个场合,“李总”满天飞,张总、王总、刘总……仿佛不带个“总”字,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。这是一种社交货币,通过互相吹捧,迅速构建一个“我们都是圈内大佬”的氛围。
可这“总”字,也是最危险的。它会麻痹你。当你习惯了被捧着,就容易看不清自己。回到公司,你还是那个要为KPI头秃、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的打工人。而且,当一个级别远不如你的供应商,一口一个“李总”地叫着,求你放宽付款周期时,那声“总”就成了一种绑架。他把你架得高高的,让你不好意思不“高抬贵手”。
我见过最尴尬的,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,对着我们公司实习生喊“张总”,那实习生小张,脸瞬间就红到了脖子根,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。所以啊,“总”这个字,不能乱用,也不能全信。它是一面哈哈镜,照出的你,又高大又变形。
当然,还有更直接的—— 直呼其名 。
“嗨,李X(我的名字),这个方案我们看了,有几个点想跟你讨论下。”
这通常来自两种公司:一种是外企文化浓厚的,大家习惯叫英文名或者中文名,追求扁平化,不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称谓。另一种,是特别牛气、技术驱动型的公司,他们觉得那些“总”“哥”“老师”的称呼特别土,特没效率。直呼其名,代表着专业、对等和高效。
我个人,其实还挺喜欢这种感觉的。它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伪装。我们就是谈工作,用专业说话,不搞人情世故那套。关系简单了,沟通成本也低了。但是,这也分人。如果对方是一个跟你平起平坐的专业人士,直呼其名,感觉很舒服。可如果是一个明显需要你提供帮助、或者有求于你的人,上来就直呼你的大名,会让人觉得……嗯,有点没礼貌,或者说,情商不太够。
这里面有个微妙的度。 别的公司人员怎么称呼我 ,其实是在标记我们之间关系的坐标系。他是想把我放在“权威”的位置(老师/总),还是“兄弟”的位置(哥/姐),还是“平等伙伴”的位置(直呼其名)?
这些称呼,像一个个标签,贴在我身上。随着我工作年限的增加,职位和负责业务的改变,这些标签也在不停地变换。从最初那个战战兢兢、被人直呼全名的“小李”,到后来被客气地称为“李老师”,再到偶尔能被尊称一声“李总”,甚至在某些圈子里成了别人口中的“李哥”。
我看着这些称呼的演变,就像在看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。它们记录了我的成长,也映射出职场这个大染缸的复杂和真实。
但说到底,称呼,终究只是个代号。它或许能在第一时间帮你判断形势,但决定一段合作关系最终走向的,绝不是那一声“哥”或“总”。
真正重要的,是你能不能解决问题,你手里的资源够不够硬,你的方案是不是足够有说服力。当你能给对方带去实实在在的价值时,他叫你什么,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。
那一刻,真正的通行证,是你这个人,是你做的事。称呼,不过是这本通行证上,一个可有可无的、偶尔会褪色的抬头罢了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