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哥的继子女怎么称呼?叫侄子侄女还是名字,答案在这里

说真的,我第一次见我哥那个“新儿子”的时候,是在一个乱糟糟的家庭聚会上,春节,满屋子都是饺子味儿和熊孩子的尖叫声。我哥,领着他新婚的妻子,还有一个看起来有点怯生生、大概十岁出头的男孩,走到我面前。

“叫姑姑。”我哥推了推男孩的背。

那个瞬间,空气都凝固了。我看到那孩子嘴唇动了动,但没发出声音,眼睛里全是躲闪。而我呢?我发誓我当时脑子里闪过一万个念头,但嘴巴就像被502胶水黏住了一样,一个字都吐不出来。“姑姑”这个词,明明我听了我亲侄女叫了那么多年,熟悉得不能再熟悉,可那一刻,它变得无比沉重和陌生。

哥哥的继子女怎么称呼?叫侄子侄女还是名字,答案在这里

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掰扯清楚的问题—— 哥哥的继子女怎么称呼 ?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,这背后,是人情,是分寸,是新家庭的磨合,是一颗需要被小心呵护的孩子的心。

很多人第一反应,不就是跟着我哥叫嘛,那就是 侄子 侄女 啊。道理是这个道理,法律上、伦理上,他成了你哥的孩子,自然也就是你的晚辈。但生活,它从来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法条或者族谱,对吧?

你直接上去就一句“嗨,大侄子”,你觉得不别扭吗?孩子听着不别扭吗?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懂事的孩子,比如十几岁的青少年,他心里门儿清,他知道自己和这个家庭的联结是后来才建立的。你强行安上一个亲密无间的称呼,对他来说可能不是温暖,而是一种压力,一种冒犯,一种“你凭什么这么叫我”的逆反。

所以,我的第一个,也是最重要的观点就是: 放弃一步到位的执念。

别想着第一次见面就“锁定”称呼,然后一辈子就这么叫下去。关系是流动的,是需要时间去发酵的。称呼,应该是关系的结果,而不是关系的“敲门砖”。

那么,具体该怎么办?

上上策:直接喊名字,亲切自然还不踩雷。

这是最稳妥,也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式。第一次见面,与其纠结那个官方的 称呼 ,不如大大方方地笑着说:“你好呀,我叫xx(你的小名或名字),你叫小名叫石头是吧?这名字真好听!”

你看,这么一来,尴尬就化解了一大半。你没有强加任何身份给他,你只是作为一个长辈,一个哥哥的妹妹,在和一个新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。这是一种平等的、尊重的姿态。喊名字,尤其是小名,本身就带着一种亲近感,但又没有“侄子”那么强的血缘捆绑感。

你可以观察一下,你哥和你嫂子平时怎么叫他。他们如果叫“宝宝”、“贝贝”,你也可以跟着叫,但如果孩子已经大了,直接叫学名或者去掉姓的后两个字,绝对不会出错。

中策:看孩子自己的反应,让他来主导。

有时候,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通透。

如果我哥介绍完,那孩子犹豫了一下,但还是小声地、试探性地叫了一声“姑姑”。那你就必须、立刻、马上,用最热情、最真诚的笑容回应他:“哎!真乖!”然后顺势把准备好的红包或者礼物塞过去,这个“姑姑”的身份就算是被双方盖章认证了。

但如果孩子就是不开口,或者眼神求助地望向他妈妈,那就别逼他。真的,千万别。更不要说什么“这孩子怎么这么害羞啊,叫人啊”这种蠢话。那一刻,你只需要对他笑一笑,或者干脆转移话题,聊点他可能感兴趣的,比如“你喜欢打游戏吗?”或者“听说你画画很厉害哦”。

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。他愿意叫你什么,或者暂时什么都不叫,都OK。 接纳 他的节奏,就是你作为长辈能给他的第一份温柔。

下策:执着于“名正言顺”,非要一个标准答案。

我见过这样的长辈,觉得“规矩”大过天。非觉得不叫“叔叔”“姑姑”就是没礼貌,就是不认咱们这个家。

拜托,都什么年代了。一个重组家庭的诞生,本身就意味着打破了许多传统“规矩”。我们要做的是建立新的、更具弹性和人情味的“规矩”,而不是用旧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一个刚刚开始融合的家庭。

你越是执着于 哥哥的继子女怎么称呼 这个表面的问题,就越是忽略了问题的核心: 你是否从内心真正接纳他成为你的家庭成员?

当你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,当你的爱是没有附加条件的,一个 称呼 真的那么重要吗?

后来,那个春节,我最终也没能等到那声“姑姑”。我只是蹲下来,看着那个叫石头的男孩,跟他说:“我是你爸爸的妹妹,以后有什么好玩儿的,可以找我。这是给你的见面礼,新年快乐。”

他愣愣地接过我的红包,小声说了句“谢谢”。

之后的好几年,他都直接喊我的名字。我们一起打过游戏,我给他辅导过作业,他过生日我会记得买他最喜欢的模型。我们之间的关系,就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中,变得越来越真实、越来越牢固。

直到去年,我生病住院,他和他妈妈一起来看我。进门的时候,他手里提着一篮水果,很自然地冲我喊了一句:“姑姑,你好点没?”

那一刻,我差点哭出来。

这声“姑姑”,不是被要求的,不是被设计的,它是从心里长出来的。它比任何“名正言顺”的称呼,都更有分量。
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, 哥哥的继子女怎么称呼

答案是: 用心去称呼。

先用他的名字,喊出你的尊重和善意。然后用你的行动,去温暖他,去接纳他。当他感受到这份真诚,他自然会给你一个最恰当、也最动听的称呼。别着急,给爱一点时间,也给孩子一点空间。他不是你哥的“附属品”,他是一个独立的、值得被认真对待的、全新的 家庭成员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