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有人问我,你们这帮天天往山里跑的,都怎么互相称呼?我脑子里就瞬间闪过无数张脸,无数个场景。这问题,真不是“登山者”三个字能简单概括的。这里面的称呼,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户外圈江湖图鉴,藏着鄙视链,藏着辈分,也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。
说真的,你在线下活动里,要是管一个老炮儿叫“登山爱好者”,他可能礼貌性笑笑,心里八成觉得你是个外行。我们不这么叫。我们有我们自己的“黑话”。
最基础,也最广为人知的,大概就是“ 驴友 ”了。

这词儿,现在有点被用烂了,但在圈子里,它还是个根基。别误会,这“驴”可不是骂人,而是取“旅”的谐音,意思是“旅行的朋友”。但慢慢地,它特指那些背着大包、徒步、登山、露营的户外人群。驴,吃苦耐劳,默默前行,这形象,还挺贴切。
不过,“ 驴友 ”这个词太宽泛了。就像你说“开车的人”,里面有开F1的,也有开买菜车的,能一样吗?所以,“驴”的世界里,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划分:
-
新驴 ,或者更不客气一点,叫 菜驴 。一眼就能认出来。身上装备崭新,吊牌可能都舍不得摘。冲锋衣颜色鲜艳得像交通信号灯,登山杖使得磕磕绊绊,背包感觉不是长在身上,而是“挂”在身上。走几步就气喘如牛,问得最多的三句话是:“还有多远?”“怎么还不到?”“能歇会儿吗?” 看着他们,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,又好笑又心疼。别嘲笑 新驴 ,谁不是从那时候过来的?
-
强驴 。这绝对是褒义词。形容那些体力好到变态的家伙。别人爬坡像条狗,他们匀速前进,脸不红心不跳。别人背包里是生存必需品,他们背包里可能还塞着西瓜、可乐,甚至一个小火锅。他们是队伍里的定心丸,是体能的标杆。当你在绝望坡上感觉自己肺都要炸了的时候,一个 强驴 从你身边飘过,只留下一句云淡风轻的“加油”,那感觉,啧啧,又敬又恨。
-
老驴 。这个“老”字,不一定指年龄,更多的是资历和经验。 老驴 可能体力不是最炸裂的,但他一定是最稳的。他们对路线了如指掌,知道哪里有水源,哪里路况危险,甚至知道哪棵树下拍照好看。他们的装备,看着可能旧旧的,但每一件都物尽其用,充满了故事。他们是队伍里的活地图和压舱石,有他们在,心里就踏实。
说完“驴”,就得说“神”了。
能被尊称一声“ 大神 ”的,那绝对是金字塔尖的存在。 大神 和 强驴 有本质区别。 强驴 是体力上的碾压,而 大神 是技术、经验、意识和体力的全方位结合。他们能自己规划高难度长线,懂各种绳索技术,会看天气,能处理突发状况。他们是传说,是很多 新驴 仰望的目标。通常, 大神 都极其低调,深藏不露,你可能在路上碰到一个穿着朴素、步履轻快的大叔,聊了半天才发现人家单刷过鳌太。
在团队里,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,叫“ 领队 ”。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,是责任的代名词。一个靠谱的 领队 ,就是队伍的灵魂。他要规划路线、预判风险、控制节奏、照顾队员。累,是真的累。所以,如果你跟的队里有个好 领队 ,请一定多担待,多说声谢谢。当然,也有那种名不副实的 领队 ,只会咋咋呼呼走在最前面,这种人,我们背后都叫他“自嗨型领队”。
除了这些基于能力和经验的称呼,还有一些基于“爱好”和“风格”的标签,这就更有意思了,简直是山野里的众生相。
-
装备党 。这类朋友,对装备的热爱甚至超过了爬山本身。他们聊的不是山,是始祖鸟的压胶,是火柴棍的克数,是LOWA的鞋底。他们身上的装备,可能比他们走过的路加起来都贵。每次出发前,他们都像孔雀开屏一样展示自己的新玩具。你不能说他们不对,这也是一种乐趣。但有时候,看着他们穿着顶级的硬壳冲锋衣在公园小山坡上“拉练”,画面确实有点滑稽。圈子里有句黑话,“浑身上下鸟鼠象”,说的就是他们。(鸟=始祖鸟,鼠=土拨鼠,象=猛犸象)
-
摄影党 。这也是个庞大的群体。他们的背包里,最重的永远不是帐篷睡袋,而是相机、镜头、三脚架。为了等一个日出、一片云海,他们可以在一个地方趴几个小时。他们是队伍里走得最慢的,也是最容易“失踪”的——你一回头,人没了,准是蹲在哪个角落拍花花草草去了。虽然有时候会拖慢行程,但当你看到他们拍出的“大片”时,那点抱怨也就烟消云散了。
-
跑山党 。这是一群“异类”。当我们在哼哧哼哧往上爬的时候,他们“嗖”地一下就从身边掠过,带着一阵风。他们追求的不是登顶看风景,而是速度和里程。极简的越野跑背心,一双抓地力极强的跑鞋,是他们的标配。我们看他们是疯子,他们看我们是蜗牛。大家在同一座山里,玩的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项目。我们称之为“ 越野跑 大神”。
然后,我们得聊聊一些比较新的,甚至带点争议的称呼了。
比如,“ 户外媛 ”。这个词一出来,肯定会戳到一些人的神经。但请注意,这个词从来不是指所有在户外玩耍的漂亮女性。它特指的是一类人:化着全妆,穿着紧身瑜伽裤甚至裙子,在一些并不具备挑战性的网红机位,摆出各种撩人姿态拍照,发到社交媒体上,配文却是“征服”、“挑战”、“突破自我”。她们的核心目的不是户外,而是“看起来在户外”。这跟真正热爱山野、挥洒汗水、享受自然的女性山友,完全是两码事。后者,我们打心底里尊重,会叫她“女 强驴 ”或者“女神”。
与“ 户外媛 ”相对应的,是“ 精致露营 ”的兴起。天幕、蛋卷桌、手冲咖啡、串串灯……把家里的客厅搬到了户外。这本身没问题,享受自然的方式有很多种。但对于我们这些玩传统露营(我们自嘲为“搬家式”或“苦行僧式”)的人来说,有时候会觉得,那更像是一场户外的“过家家”。
说了这么多江湖黑话,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,当你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时,有一个万能、且充满善意的词—— 山友 。
“你好, 山友 !”
这两个字,简单、朴素,却一下子拉近了距离。它没有评判,没有等级,只包含了一层意思:我们都爱着这座山。无论你是穿着拖鞋遛弯的 大爷 ,还是背着几十斤大包的 强驴 ,在山神的眼里,我们都是平等的 山友 。那些在晨光中精神矍铄、健步如飞的 阿姨 、 大爷 ,他们才是很多城市周边山脉里真正的王者,是流动的风景线。
所以,爬山的男人女人怎么称呼?
可以是 驴友 ,是 大神 ,是 领队 ,是各种各样的“ 党 ”。这些称呼,是圈子文化的一部分,是身份认同,也是一种社交语言。
但褪去这些标签,在山径上相遇,一个微笑,一句“加油”,一声“ 山友 ”,或许才是最动人的称呼。因为叫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们都在同一条向上攀爬的路上,脚下是同样坚实的土地,眼里是同样渴望的远方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