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到“ 绘圈画稿的怎么称呼 ”,这问题可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,它更像一门……玄学。你以为只是简单的工作交接?不不不,这里面藏着的是画师的情绪、圈子的文化,还有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。
最基础,也最“硬通货”的叫法,就是 稿子 。简单直接,一个字,透着一股子职业的干练。今天画了几张 稿子 ,手头压了多少 稿子 ,听起来就像工厂里盘点零件,冰冷,但高效。甲方爸爸(也就是我们的金主)来问进度,我们回一句“ 稿子 在画了”,就是最标准的汇报。它去除了所有感情色彩,纯粹指向一个商品,一件待完成的任务。
但人不是机器,对吧?天天“ 稿子 ”、“ 稿子 ”地叫,感觉自己就像个没有感情的绘画机器。于是,更亲切、更“接地气”的称呼就诞生了。

比如, 饭饭 。这个词简直可爱到犯规。它直接把画画这件事和“恰饭”——也就是赚钱糊口——联系在了一起。当一个画师软软糯糯地说:“我今天的 饭饭 画完啦!”或者“谢谢老板投喂的 饭饭 !”,那种感觉完全不同了。画画不再是冰冷的工作,而是为了换取美味饭菜的努力,带着一丝撒娇和对生活的热爱。这声“ 饭饭 ”,瞬间拉近了画师和金主爸爸的距离,交易也变得温情脉脉。
然而,情感的巅峰,绝对是那个词—— 孩子 ,或者更亲昵的, 崽崽 。
只有真正画过画的人才懂。一张画,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,到潦草的 草稿 ,再到清晰的 线稿 ,最后上色、细化、加上光影……那过程,真的不亚于孕育一个生命。你为它通宵达旦,为一根线条的弧度反复修改,为一种配色的和谐绞尽脑汁。它身上有你的心血、你的审美、你的挣扎和你的喜悦。所以,当这张画终于 成稿 ,完美地呈现在眼前时,你脱口而出的,往往是:“快看我新生的 崽崽 !”
把 稿子 交给金主的那一刻,我们圈内人常开玩笑说是“卖孩子”。心里是真有点舍不得。看着自己精心“养育”的 崽崽 被打包发走,换回了钱,心情复杂得就像嫁女儿。这种称呼,充满了母性(或父性)的光辉,它代表了画师对作品最深沉、最私密的爱。所以,如果你约的稿,画师称它为“ 孩子 ”,请一定好好待它,那真的是人家割下来的心头肉。
当然,圈子里还有从同人圈流传过来的叫法,比如 粮 或者 食 。这个词就很有意思了。它通常用在画自己喜欢的角色或者CP(配对)时。粉丝们嗷嗷待哺,画师太太(对大佬的尊称)产出一张精美的同人图,就叫“产 粮 了”。粉丝看到图,就说“吃到 粮 了,一本满足!”。这里的 稿子 ,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或作品,它成了一种精神食粮,是维系整个同人圈子热情和活力的源泉。一张 稿子 ,就是一场狂欢的开始。
除了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称呼,还有一些更偏向流程和商业的说法。
比如 单子 或者 订单 。这通常是画师在整理工作量,或者对外展示自己的接稿状态时使用。“我手头还有三个 单子 没画完”,或者“本月 订单 已满,暂时不接了”。这种说法,听起来就专业多了,有一种“我是个成熟的生意人”的感觉。它强调的是契约和排期,是商业运作的一环。
在 约稿 这个行为中,我们还会细分出很多环节,每个环节的产物叫法也不同:* 草稿 :一切的开始,灵魂所在,通常比较潦草,用来确认构图和大致想法。金主爸爸说“OK”,我们才能继续。* 线稿 :在草稿基础上进行精修,把线条描绘得干干净净。到了这一步,大的结构基本就不能改了。* 色稿 :铺上大色块,确认整体色调和氛围。* 成稿 :就是最终的成品啦,细节满满,光影华丽,可以直接拿去当头像当壁纸的那个版本。
此外,根据用途, 稿子 还有着天壤之别。 私稿 ,就是私人委托,买家自己用,比如当头像、做手机壁纸,绝对不能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而 商稿 ,则是可以用作商业盈利的,比如做成周边产品、用在广告宣传里。这两者的价格和授权范围,那可是天差地别,搞错了,后果会很严重。
所以你看,“绘圈画稿的怎么称呼”这事儿,它压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题。它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绘圈这个小社会里的人情世故、商业规则和那份独特的、对创作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。
从冷冰冰的 稿子 ,到香喷喷的 饭饭 ,再到心肝宝贝一样的 崽崽 。每一个称呼的背后,都是画师在不同情境下的身份切换。有时,我们是严谨的乙方,交付着合格的 订单 ;有时,我们是为爱发电的厨子,为同好们烹饪着精神食粮;而更多的时候,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创作者,笨拙地、却又无比珍视地,孕育着我们自己的“ 孩子 ”。
这,就是我们圈子的语言,我们的黑话,我们活过的证明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