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过县城的老人,怎么称呼? 这问题问的好,一下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小时候。那时候,村里谁要是去过县城,那可是件大事,得说上好一阵子。
想当年, “去过县城的老人” ,那可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,更代表着一种见识、一种经历,甚至是一种身份。在不同的年代,不同的语境下,称呼他们的方式,也是不一样的。
在我小时候,大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村里人普遍没出过远门, 县城 对于我们来说,那就是“大地方”。谁家老人要是去过一趟,回来后,那说话的语气都带着一股“县城味儿”。

那时候,我们小孩子都叫他们“ 去过县城的老爷爷/老奶奶 ”,或者更尊敬一点的,会叫“ X家去过县城的老太爷/老太婆 ”。这称呼里,带着一种羡慕,一种好奇,还有一点点的崇拜。好像去过县城,就镀了一层金,变得不一样了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?你想啊,那时候信息闭塞,电视都没普及, 县城 的景象,只能通过他们的口述来想象。他们会绘声绘色地描述县城的百货商店,描述县城的电影院,描述县城的汽车,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来说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
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,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,去 县城 也变得稀松平常。 “去过县城” 这一经历,不再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现在你再问我, 去过县城的老人怎么称呼 ?我可能会说,这得看情况。如果是亲戚长辈,那就按辈分来,该叫叔叔就叫叔叔,该叫婶婶就叫婶婶,没必要特别强调他/她 去过县城 。如果是村里的普通老人,那也就直接叫“老张”、“老李”,或者“张大爷”、“李奶奶”就行了。
当然,在一些特定的场合,或者为了强调某个特定的经历,还是可以提一下 “去过县城” 的。比如,在村史编写中,如果某个老人曾经在 县城 工作过,或者为村里在 县城 争取过什么利益,那就可以在介绍他的事迹时,加上一句“ 曾经在县城工作的老张 ”,或者“ 为了村里的发展,多次奔波于县城的老李 ”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带着调侃意味的称呼。比如,村里有个老人,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吹嘘自己在 县城 的经历,经常把“ 我在县城的时候… ”挂在嘴边。那村里人可能会私底下叫他“ 县城老 ”,或者“ 县城通 ”,带着一种玩笑的意味。
说实话, 称呼 这种东西,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。以前 “去过县城” 是一种荣耀,是一种谈资,所以会被特别强调。但现在,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很普通的经历,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特别强调了。
但无论怎么称呼,我们都应该尊重这些 老人 。他们经历过岁月的洗礼,见证了时代的发展,他们的故事,他们的经验,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。
所以, 去过县城的老人怎么称呼 ?其实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我们如何看待他们,如何从他们身上学习,如何传承他们的精神。
有时候,我会想,再过几十年,当我也变成一个 老人 的时候,会不会也有人问,“ 去过北京的老人怎么称呼 ?” 或者“ 去过国外的老人怎么称呼 ?” 也许到那时候,这些经历也会变得很普通,不再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但不管怎样,我们都要记住, 称呼 只是一个代号,真正重要的是,我们内心对彼此的尊重和关爱。
话说回来,现在 县城 的发展也很快,高楼大厦也盖起来了,商店也越来越多了,甚至有些地方的 县城 ,比以前的城市还要繁华。
所以,下次有机会,我也要多去 县城 转转,看看现在的 县城 到底是什么样子。也许等我老了,也能成为别人眼中 “去过县城的老人” 。
到时候,你们会怎么称呼我呢? 嘿嘿,想想还有点小期待呢。不过,最重要的,还是活出精彩,活出价值,这样,不管别人怎么称呼你,你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。
就像村里的王奶奶,她虽然没 去过县城 ,但她一辈子勤劳善良,乐于助人,大家都亲切地叫她“王好人”。你看, 称呼 真的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,你做了什么,你给别人留下了什么。
而那些 去过县城的老人 ,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,自己的经历,为我们树立了榜样。他们告诉我们,要勇敢地走出去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去学习新的知识,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。
也许,这才是 “去过县城的老人” 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。他们不仅仅是 去过县城 ,更重要的是,他们把 县城 的精神, 县城 的文化,带回了村里,带给了我们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