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丈母娘怎么称呼?答案远比一声“岳母”复杂得多!

一聊到这个话题,我脑子里就先蹦出个画面:一个身穿绸缎的古代新科女婿,第一次登门,对着未来丈母娘,是该作揖呢,还是该磕头呢,嘴里那声称呼,要是叫错了,那可比今天在饭局上叫错领导职位尴尬一百倍。今天我们管女朋友妈妈,图省事儿,一声甜甜的“阿姨”基本通关。可在古代,这声“阿姨”你敢叫出口,怕不是要被扫地出门哦。

这事儿,真没那么简单。

咱们最熟悉的,恐怕就是 岳母 了。电视剧里、小说里,张口闭口就是“拜见岳父岳母”。听着特顺耳,特有文化,对吧?但你真以为古代人人都这么叫?天真!“岳母”这个词,其实是个“雅称”,甚至可以说,有点“文艺范儿”。

古人丈母娘怎么称呼?答案远比一声“岳母”复杂得多!

它的来头得追溯到唐玄宗那会儿。据说老李同志要去泰山封禅,这是天大的事儿。中书令张说(yuè)是这次活动的总负责人。封禅嘛,仪式繁琐,各种祭祀文书、官员安排,忙得张说脚不沾地。他寻思,这可是个在皇帝面前露脸、提拔自己人的绝佳机会啊。于是,他大笔一挥,把自己女婿郑镒的名字也塞进了封禅官员的名单里,还给了个不低的官职。

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。唐玄宗后来知道了,就故意逗张说:“哎,张大人,你女婿这官升得够快啊,这是泰山之力吗?”这“泰山”,一语双关,既指封禅的泰山,也暗指你这个“靠山”嘛。张说是个聪明人,一听就懂,赶紧谢罪。从此,“泰山”就成了岳父的代称。老爹是“泰山”,那老婆的妈,自然而然就成了 岳母

所以你看, 岳母 这个称呼,出身就很高贵,带着一股子官场和文人圈的雅气。普通老百姓,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,对着亲家母来一句“岳母大人安好”,那画面,怎么想怎么违和。人家听了,可能还觉得你这后生在掉书袋,不实在。

那老百姓怎么叫?

更普遍、更接地气的,是 丈母 ,或者 丈母娘 。这个词就朴实多了。“老丈人”这个词我们今天还在用,对吧?那配套的,自然就是 丈母娘 了。这个称呼,少了些文绉绉的距离感,多了几分生活气息。仿佛能看到一个女婿,挑着两只鸡,拎着一坛酒,站在农家院门口,憨笑着喊:“丈母娘,俺来看你啦!”这才是生活的本色。从宋元的话本小说到明清的市井文学, 丈母娘 这个称呼的出现频率,可比 岳母 高多了。

但是!你以为这就完了?古人对亲戚的称谓,那叫一个讲究,讲究到令人发指。还有一个现在听起来特别绕的称呼—— 外姑

这个词,一下子就把古代社会那种“内外有别”的家族观念给暴露得彻彻底底。

听我给你捋一捋。在古代宗法社会,女人嫁到夫家,那才是“内”。丈夫的母亲,叫“姑”(也就是后来的婆婆,“舅姑”一词常见于古文)。那么,自己亲妈呢,嫁出去了,就成了“外”人家的妈,所以叫 外姑 。听着是不是有点心酸?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,连带着娘家妈,都在称呼上被划清了界限。这个称呼,在汉唐时期非常流行,是一种基于严格礼法和宗族体系的正式叫法。它冷静、客观,甚至有点冷冰冰,时刻提醒着女婿:这是你妻子外家的长辈,跟你自己家的“姑”,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
所以你看,一声 外姑 ,背后就是整个男权社会的缩影。它不像 岳母 那样风雅,也不像 丈母娘 那样亲切,它就是一套冰冷的规则。

除了这些,还有些更小众、更显摆学问的叫法。

比如 泰水 。这个词跟“泰山”是一脉相承的。既然岳父是巍峨的泰山,那岳母呢?文人骚客们一琢磨,泰山旁边有条玉环水,挺美,就用“泰水”来代指岳母吧。这称呼,简直是文人之间心照不宣的“黑话”,你要不是个读书人,根本都get不到这个点。写信的时候来一句“叩问泰水安”,格调瞬间拉满。

还有更偏的,比如把岳父岳母合称为“ 外舅姑 ”,或者有时候也用“ 冰人 ”的典故来泛指。但这些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用法,不具有普遍性。
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古人丈母娘怎么称呼?

这根本不是一道单选题,而是一道复杂的社会学应用题。

你得看是什么朝代。汉唐时期,“ 外姑 ”可能更正式。到了宋元明清,“ 丈母娘 ”在民间大行其道,而“ 岳母 ”则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流行开来。

你还得看是什么阶层。一个翰林学士,给他一百个胆子,他也不敢在正式场合管他岳母叫“丈母娘”,那太“俗”了,失了体面。他会毕恭毕敬地称一声“ 岳母大人 ”。反过来,一个乡下的小伙子,你要他管他丈母娘叫“外姑”,他自己都觉得别扭,那声“ 丈母娘 ”叫得才亲热,才像一家人。

你还得看是什么场合。在家里,私底下,可能就直接喊“娘”、“妈”了,这事儿史书上不记,但人之常情,完全可能。可一旦到了正式的书信、碑文、或者需要体现礼数的场合,那就必须用上那些雅称、正称。

说到底,一个称呼,就是一面镜子。它照出的是森严的等级,是亲疏的远近,是文野的别,是整个时代的价值观。它不像我们今天,一个“阿姨”可以模糊掉很多界限,图个轻松方便。古代的每一个称呼,背后都站着一整套的行为准则和人伦纲常。

叫一声“ 岳母 ”,是攀上了文化人的圈子;喊一声“ 丈母娘 ”是回归了市井的生活;称一句“ 外姑 ”,则是对宗法礼教的遵从。这里面的门道,藏着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,也透着他们被礼法束缚的无奈。

下次再看古装剧,听到男主角喊“岳母”,你心里就可以琢磨琢磨了:他是个什么身份?这是个什么场合?他这么叫,是发自内心,还是在走个形式?

这么一想,是不是觉得,连一个简单的称呼,都变得有血有肉,充满了故事感?历史的魅力,不就在这些细枝末节里嘛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