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简直就是个“送命题”。真的,别笑。一个称呼,看似芝麻绿豆的小事,但在采访这个特定的场域里,它就是那根决定你走钢丝会不会掉下去的平衡杆。搞砸了,哪怕你准备的问题再精妙,气氛瞬间就能降到冰点,后面就别想聊出什么真东西了。那种感觉,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满汉全席,结果第一道凉菜就因为叫错了名字,让对方直接掀了桌子,尴尬不尴尬?所以, 受访者一般怎么称呼 ,这根本不是礼貌问题,这是个技术活,甚至,是门玄学。
我干这行有些年头了,见的“神仙”和“凡人”都不少。得出的第一条,也是最金科玉律的一条就是: 能提前问,就绝不瞎猜。
这听起来像句废话,但执行起来全是细节。怎么问?不是上来就愣头愣脑地问“我该怎么称我您啊?”。太生硬。最好的时机是在前期沟通,比如加微信、发邮件确认采访时间地点的时候,顺嘴带一句:“X老师,为了方便我们后续的稿件撰写和称呼,请问采访时我称呼您‘X老师’可以吗?或者您有更习惯的称呼?”

你看,这一下就把皮球踢给了对方,还显得你特别专业、周到。对方多半会给个明确答复,比如“叫我老王就行”、“叫我英文名吧,大家都是这么叫的”、“就叫X老师挺好”。这不就结了?你拿到了官方授权,心里那块大石头瞬间落地。
但你总会遇到一些“硬骨头”,或者根本没机会提前沟通的突击采访。这时候, “看人下菜碟” 的真功夫就要拿出来了。这可不是让你势利眼,而是让你快速启动你大脑里那个“社会身份扫描仪”。
先说说最常见,也最保险的一类: “老师” 。这绝对是个万金油称呼,尤其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。为什么?“老师”这个词,它自带一种尊敬感,但又不过分谄媚。它超越了职业,指向了“在某个领域有专长、值得我学习”的内核。所以,无论对方是大学教授、艺术家、手艺人、企业高管,甚至是一个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技术工人,你叫一声 “X老师” ,基本不会出错。我曾经采访过一个一米八几的壮汉,纹着花臂,做定制机车的,我开始还犹豫怎么开口,试探性地叫了声“X老师”,他咧嘴一笑,特开心,说“欸,这称呼我爱听,有文化!”你看,这事儿就这么成了。
再来说说商务场合,那些西装革履的“X总”们。这块水就深了。最稳妥的,当然是 “X总” 。对方的头衔如果是总经理、总监、创始人,这个称呼八九不离十。但这里有个陷阱。如果对方是个非常年轻的创业者,或者公司文化特别扁平化,你一口一个“X总”,可能会瞬间拉开距离感,让他觉得你这人“太端着”。这时候,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。看看他的助理、下属怎么称呼他。如果大家都叫他英文名,比如“Kevin”,那你也大可以礼貌地问一句:“我看大家都叫您Kevin,我也可以这么称呼您吗?”。这一下,你就从一个外部的采访者,变成了半个“自己人”。
对于体制内、学术界的受访者,称呼得更讲究规矩。对方有行政职务,就称呼 “X局长” 、 “X主任” 。对方是知名学者,就叫 “X教授” 。这不仅是尊重,更是对其社会身份的确认。你总不能管一个白发苍苍的院士叫“哥”吧?那不成笑话了。记住,在这些场合, 宁可“过”一点,也别“省” 。正式一点,总比轻浮要好。
那么,是不是就没有更亲切的叫法了?当然有。但那得看“火候”。比如采访进行得很顺利,相谈甚欢,对方也开始跟你开玩笑了,甚至主动聊起了家常。这时候,对于一些年长的男性,你可以顺势改口叫 “X叔” ,或者听着对方的口音和气质,叫一声 “X师傅” 。这一下,温度就上来了。对方会觉得,你不是在完成一个任务,你是在听他“唠嗑”。
我至今记得有一次在胡同里采访一位做风筝的老大爷,开始我毕恭毕敬叫“X老师”,大爷总有点拘谨。后来聊开了,聊到他孙子,我顺口就说“大爷,您这手艺可真绝了”,他一下子就放松了,话匣子彻底打开,还非要塞给我一个刚做好的小燕子风筝。你看,一个 “大爷” ,就是一把钥匙。
同理,对于年长的女性,一声亲切的 “阿姨” ,往往比“女士”更能拉近距离。当然,前提是对方的年纪确实到了“阿姨”辈,不然你可能会收获一个白眼。
至于平辈或者年纪比你小的受访者,尤其是那些在互联网、潮流、艺术领域的年轻人,称呼就自由多了。直接叫名字,或者他们常用的网名、昵称,都是可以的。但别自来熟地叫 “哥” 、 “姐” ,除非你俩真的气场特别合,或者对方明确表示过“叫我X哥就行”。不然,还是有点轻佻和江湖气。最安全的方式,就是直接叫 “XX(名字)” ,或者礼貌一点, “某某先生/女士” 。
最后,还有一类特殊的受访者,他们可能是某个事件的亲历者,或者需要匿名。这时候, 称呼就得“去名化” 。你可以用 “这位朋友” 、 “这位先生” 、 “这位母亲” 来指代。这里的关键,不是叫什么,而是你的语气和态度。你的称呼,是在保护他,是在传递一种“我尊重你的故事,也尊重你的隐私”的信号。
所以你看, 受访者一般怎么称呼 ,这背后藏着的全是人情世故和临场应变。它是一场采访的 “破冰船” ,是建立信任的 “第一块砖” 。它不是一个可以套用的公式,而是一个需要你动用全部感官——眼睛去看,耳朵去听,心去感受——的动态过程。
一个得体的称呼,就像一把恰到好处的钥匙,能“咔”的一声,打开对方的心门。而一个糟糕的称呼,则可能直接让你在门外吃个闭门羹。这其中的分寸拿捏,就是我们这些做内容的人,一辈子要修炼的内功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