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戴眼镜的人怎么称呼?从“四眼”到“镜友”的身份漫谈

这个问题,有点意思。

说真的,第一眼看到,我脑子里“嗡”一下,闪过的不是答案,而是一堆画面。地铁里,对面那个姑娘戴着一副巨大的金丝边圆框眼镜,几乎遮住了半张脸,手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划拉,镜片上反射着流光溢彩的广告牌;楼下咖啡馆,靠窗的那个小哥,黑框眼镜,眉头微蹙,盯着笔记本电脑,旁边的美式咖啡冒着热气;还有我爸,戴着他的老花镜,眯着眼,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报纸上的小字。他们都是 同城戴眼镜的人 ,但你要问我 怎么称呼 他们?

我第一反应是:为什么要特意称呼?

同城戴眼镜的人怎么称呼?从“四眼”到“镜友”的身份漫谈

这就像问“同城穿牛仔裤的人怎么称呼”一样,听着就有点多此一举。但仔细一想,这问题背后,藏着的是标签、是身份认同,甚至是一丝丝的社群归属感。这事儿,还真能聊聊。

咱们先从最不招人待见的称呼说起吧。

“四眼”

这两个字,对很多从小就戴眼镜的人来说,简直是童年阴影。它带着一股子简单粗暴的戏谑,甚至是恶意。我记得小学三年级,我成了班里第一个戴眼镜的男生。那副笨重的、深棕色的塑料框眼镜,像个刑具一样架在我鼻梁上。从此,“四眼田鸡”这个外号就没离开过我。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?就是你整个人被简化了,你不再是那个爱画画的小明,也不是那个跑步很快的小明,你首先是“那个戴眼镜的”,是“四眼”。你的所有特质,都被这副眼镜给盖过去了。

现在长大了,偶尔朋友间开玩笑,还会冒出一句“嘿,四眼”,我多半会笑笑怼回去。但说实话,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。这词儿,就像一道浅浅的疤,平时看不见,一碰,还是有点感觉。所以,除非是关系铁到可以互相问候对方家人的地步,否则,别用这个词。真的,挺伤人的。

然后呢,是一些听起来“中性”一点,但其实也挺别扭的称呼。

比如“眼镜儿”、“眼镜仔”、“眼镜妹”。这些称呼,去掉了一些攻击性,但依然充满了“他者化”的意味。你还是被你的外部特征定义了。想象一个场景,你在路上不小心撞了个人,对方回头来一句:“喂!那个眼镜儿!看路啊!”你什么心情?肯定不爽吧。你的名字,你的存在,被一副眼镜给替代了。这种称呼,通常出现在需要快速指代一个陌生人的情境里,本身没什么恶意,但就是……不舒服。它把你从一个完整的人,变成了一个行走的“特征”。

我们能不能有点创意?有点温度?

当然,也有一些听起来“正面”的标签。

“知识分子” 。这是最经典,也是最哭笑不得的一个。好像只要戴上眼镜,你就自动跟“有文化”、“斯文”、“爱读书”这些词绑定了。我一戴上眼镜,我妈就觉得我看起来像个博士。去相亲,对方家长一看我戴着眼镜,就点头说:“嗯,这小伙子看起来老实、稳重。”

天地良心,我戴眼镜只是因为我近视啊!我可能通宵打游戏,可能五谷不分,可能看到书就犯困。但那副眼镜,就像一层滤镜,自动给我美颜了。这算好事吗?有时候是,它能给你带来一些社交上的便利。但更多时候,这也是一种负担。一顶“知识分子”的高帽戴上来,你都不好意思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了,生怕破坏了人设。这同样是一种刻板印象,只不过是善意的刻板印象。但归根结底,它还是没看到真实的你。

所以,你看,无论是贬义的“四眼”,中性的“眼镜儿”,还是褒义的“知识分子”,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: 以偏概全 。用一个微不足道的身体特征,去定义一个活生生、复杂多变的人。

那么,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: 同城戴 new_paragraph眼镜的人怎么称呼

“同城”这个限定词,特别有意思。它一下子就把范围缩小了,从一个泛泛的群体,变成了一个我们身边可能随时会遇到的人。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,挤同一班地铁,在同一个CBD里内卷。这种“同城”关系,带来了一种若有若无的亲近感。

在这种亲近感之下,我觉得,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更有趣、更有人情味的称呼。

我斗胆提一个词: “镜友”

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“道友”、“驴友”?没错,我就是这个意思。戴眼镜,有时候真的是一种共同的“修行”。

只有我们“镜友”才懂,吃火锅时,镜片上一秒起雾,世界瞬间变成一片朦胧的痛。只有我们“镜友”才懂,下雨天,镜片上的雨滴和眼里的世界哪个更模糊。只有我们“镜友”才懂,找了半天眼镜,最后发现它就架在自己头上的那种哭笑不得。只有我们“镜友”才懂,鼻梁上那两道深深的压痕,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。

这些共同的体验,构成了一种微妙的、心照不宣的联结。在同一个城市里,当我们看到另一个戴着高度数瓶底镜的人,眼神里可能会闪过一丝“我懂你”的默契。我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,共同对抗着这个对近视眼不太友好的世界。

所以,下次你在一个同城活动群里,想找人搭个伴,或许可以半开玩笑地问一句:“群里有没有 镜友 ?周末一起去看展啊,保证站第一排看得清!”

这比“有没有戴眼镜的”要温情得多,也俏皮得多。它把一个生理缺陷,转化成了一个社群标签,一个可以自嘲,也可以互相取暖的身份。

当然, “镜友” 这个称呼,更适合在特定的圈子或者需要建立联系的时候用。在日常生活中,面对一个具体的、戴着眼镜的同城朋友、同事或陌生人,最好的称呼是什么?

答案简单到令人发指: 就正常称呼啊!

叫他的名字,叫他的职位,叫他的昵称。

他是“张伟”,不是“那个戴眼镜的张伟”。她是“陈工”,不是“设计部那个戴眼镜的小陈”。他是你的朋友“阿强”,不是“四眼阿强”。

去掉那个“戴眼镜的”定语,会死吗?不会。反而会让对方觉得被尊重。一个人的价值,在于他的思想,他的品格,他的所作所为,而不是他鼻梁上那几十克重的树脂或玻璃。

尤其是在今天,眼镜早已不仅仅是矫正视力的工具了。它成了一种 时尚配饰 ,一种 个人风格 的表达。有的人根本不近视,也喜欢戴一副平光镜来搭配衣服,凹个造型。这时候,你还用“眼镜”去定义他,就更显得落伍和可笑了。

所以,这篇看似在讨论“怎么称手”,其实我想说的是,我们应该如何“看待”。

同城戴眼镜的人怎么称呼 ?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,或许是:用你的心去看到他,而不是用你的眼去看他的眼镜。

当我们不再需要为任何一个群体寻找一个特殊的称呼时,那才是一个真正互相尊重、互相理解的开始。

下次,在城市的某个角落,你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,别再想该叫他什么。如果需要,就走上前,微笑着说一句:“你好。”然后,问他的名字。

这,比任何标签都动听。

透过镜片,我们看到的,终究是同一个世界,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