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这 南京话叫外婆 ,那可真是一门学问。外地人来南京,一听这称呼,保管摸不着头脑。你问我 南京方言对外婆的称呼是什么 ?嘿,还真不止一种!
最普遍的,应该就是叫“ 老家 ”了。这“老家”可不是指你祖籍,在这儿,特指外婆。小时候,一到放假,我最开心的就是去“老家”。那可不是回什么农村老家,而是去外婆家。老家永远有香喷喷的饭菜,还有堆满了零食的抽屉,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啊!
不过,也不是所有人都叫“老家”。有些南京人,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,会叫“ 家家 ”。这“家家”听起来更亲切,更带点老南京的味道。我奶奶那辈人,就一直叫我外婆“家家”。有时候,我也会跟着叫,觉得特别有味道。

还有一种叫法,可能现在年轻人不太用了,就是“ 姥姥 ”。这个叫法其实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,但在老南京话里,也算是存在过的。只是,感觉没有“老家”和“家家”那么地道。
你以为就完了?NONONO! 南京各区之间,甚至同一区不同街道,叫法也可能有点差别。有些地方,会把“老家”叫成“ 老老 ”。 还有极少数,会用一些更古老的称谓,比如“ 外婆 ”直接说出来,但这已经非常少见了,除非是特别正式的场合,或者跟外地人解释的时候才会用。
我家的情况就比较复杂,我妈叫我外婆“老家”,但我小时候,有时候跟着叫“老家”,有时候又会叫“家家”,反正怎么顺口怎么来。我外婆听了,总是笑眯眯的,说:“哎呦,我的乖乖,叫什么都好!”
说起这南京话,那可真是博大精深。一个“外婆”的称呼,就能变出这么多花样。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,一种浓浓的亲情。
现在,很多年轻的南京人,因为从小受普通话教育,已经不太会说地道的南京话了。像“老家”、“家家”这些称呼,也渐渐淡出了他们的生活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。
我记得小时候,我妈教我说南京话,特别强调“老家”这个称呼。她说:“这是咱南京的特色,不能丢!” 我现在也经常跟我的孩子说南京话,希望他们也能把这些地道的南京方言传承下去。
这不仅仅是学几句方言而已,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南京的文化,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。 毕竟,方言是维系乡愁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啊!
我曾经问过我外婆,为啥要叫“老家”或者“家家”,这名字听起来怪怪的。她笑着说:“这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,具体为啥,我也说不清楚。反正从小就这么叫,叫习惯了。”
是啊,有些东西,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传承下来,不需要理由,也不需要解释。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,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
所以,下次你来南京,听到有人叫“老家”或者“家家”,千万不要觉得奇怪。那是南京人在叫他们的外婆,那是他们浓浓的乡情,那是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。
而我,每当听到有人用南京话说“老家”,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。那是家的味道,是外婆的味道,是南京的味道!那是任何其他方言都无法替代的。那是属于我的,独一无二的记忆!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