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回来的学生怎么称呼?这问题背后是期待、迷茫与尊重

高考回来的学生怎么称呼 ?这问题,听着像个技术活儿,其实全是人情世故。

考完了。

就这么两个字。像一根绷了三年的弦,啪嗒一声,断了,空气里还回荡着嗡嗡的余响,人却已经瘫软在地上了。我每年夏天都会在家门口的小区里,看到那一张张既疲惫又亢奋,既茫然又故作轻松的脸。他们就是那群刚从名叫“高考”的炼狱里杀出来的 年轻人

高考回来的学生怎么称呼?这问题背后是期待、迷茫与尊重

所以,到底该怎么叫他们?

叫“考生”?不行不行,太生分了,而且时效性已过。这个词带着考场里的肃杀之气,带着笔尖划过答题卡的沙沙声,带着监考老师来回踱步的压迫感。现在他们走出考场,就是把这层身份外衣给脱了,你再这么叫,像是在提醒人家噩梦还没醒。

叫“高中毕业生”?技术上完全正确,但情感上,怎么说呢,有点凉。 毕业生 这个词,更像是一张盖了章的文书,冷静、客观、毫无波澜。它总结了过去,却没能拥抱未来。对于一个刚刚结束战斗、正站在人生巨大分岔口的 孩子 来说,这个称呼太平了,平得像一杯白开水,无法描摹出他们内心的狂涛巨浪。

于是,一个最流行、也最微妙的词就登场了—— “准大学生”

“准”,这个字,实在是太精髓了。它悬在半空中,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美感。它代表着一种资格,一种可能性,一种通往罗马的船票已经攥在手里,但船还没来的状态。你瞧,这群 高考回来的学生 ,他们不就正是这样吗?他们是“薛定谔的大学生”,在成绩出来、录取通知书抵达之前,他们同时处于“是大学生”和“不是大学生”的叠加态。

叫一声“ 准大学生 ”,这里面有祝贺,有期许,还有那么一点点善意的调侃。它像是在说:“嘿,小子,辛苦了,一只脚已经迈进象牙塔了啊!”这个称呼,给足了面子,也给了他们一个缓冲。它承认了他们的努力,又没有把话说死,完美地契合了那个焦灼等待的夏天里,所有人的共同心理。

但这只是社交层面最得体的标签。

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近,拉到他们的家里,拉到他们的内心世界,你会发现,所有的称呼都显得那么苍白。

在爸妈眼里,他们可能还是那个需要操心的 孩子 。只不过,操心的内容变了。以前是“多刷两道题”,现在是“考得怎么样啊不敢问但又忍不住想旁敲侧击”,是“赶紧把这碗汤喝了补补脑子”,是“想去哪儿玩?妈给你钱!”。称呼没变,但语气里多了一层小心翼翼的讨好和如释重负的疼爱。那声“ 孩子 ”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柔软。

在他们自己心里呢?我猜,他们最想听到的 称呼 ,可能就是自己的名字。

就那么简单,张三,李四。

因为在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里,他们首先是“学生”,是“考生”,是班级排名上的一个数字,是承载着全家希望的符号。他们太久没有作为“自己”而活了。当一切结束,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新的社会身份标签,而是回归自我本体的许可。他们想睡到天昏地暗,想把之前不敢追的剧一次性刷完,想在游戏里杀个七进七出,想染一头家长绝不同意的发色。这时候,你叫他一声“ 准大学生 ”,他或许会礼貌性地笑笑,但心里想的可能是:别烦我,我只想做回我自己。

所以,面对一个 高考回来的学生 ,最好的方式,或许是观察。

你看他,如果他眼神里闪着光,跟你大谈特谈对未来专业的畅想,对大学生活的规划。那好,叫他“ 准大学生 ”,他会很受用。这是一种认可,是往他那团燃烧的火焰里,又添了一把柴。

但如果你看他,眼神涣散,整个人像个泄了气的皮球,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,甚至有点烦躁。那就别用任何带有“定义”性质的词去框住他。他可能正处在“后高考综合征”里,巨大的目标突然消失,精神世界瞬间真空,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空虚和迷茫。这时候,一句轻描淡写的“考完啦,好好放松一下”,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,就陪他坐一会儿,递上一瓶冰可乐,可能比任何华丽的 称呼 都更能熨帖他的心。

说白了, 高考回来的学生怎么称呼 ,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词语选择的问题,而是一个关于“共情”的问题。

我们得理解,他们刚刚打完一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战役,从一条高度统一、目标明确的轨道上,被猛地抛向了一个拥有无数可能性的旷野。他们是卸下了沉重盔甲的 年轻人 ,皮肤还很稚嫩,对外界的风吹草动异常敏感。

所以,别急着给他们贴上新的标签,无论是“ 毕业生 ”还是“ 准大学生 ”。这些词汇,都带着我们成年人世界的秩序感和逻辑性。而他们,正处在一个短暂的、混乱的、可以无法无天的“混沌期”。

我觉得,最好的 称呼 ,是那种带着温度和距离感的。是一种“我看见了你的疲惫,也憧憬着你的未来,但我现在只想让你好好喘口气”的姿态。

或许,我们可以叫他们“这个夏天的国王”。

因为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假期里,时间属于他们,世界也仿佛在为他们让路。这个称呼,有点中二,有点夸张,但不是吗?他们刚刚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,为自己赢得了这段名正言顺的、可以尽情挥霍的“国王”时光。

最终,所有的称呼都会过去。“ 准大学生 ”会变成真正的大学生,然后变成“ 毕业生 ”,变成“打工人”。人生的标签不断更迭,但那个刚刚走出考场,站在盛夏的风中,对世界既恐惧又充满渴望的 年轻人 ,会永远活在记忆里。

所以,下一次你再碰到一个 高考回来的学生 ,别再纠结了。看看他的眼睛,然后用你觉得最舒服、最真诚的方式,叫出他的名字。

这,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