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那小祖宗,刚会说话那会儿,真叫一个热闹。整天“咿咿呀呀”地满地乱爬,见着什么都新鲜,小手指头到处乱点。我们全家就跟等着开奖似的,天天竖着耳朵,猜他第一个清晰的词会是什么。是“奶”,是“妈”,还是我们最期待的……
那天傍晚,我儿子,也就是孩子的 爸爸 ,拖着一身疲惫下班回家。刚推开门,那小家伙正扒着沙发边儿,摇摇晃晃地站着。一看到他爸,小家伙眼睛“噌”地就亮了,咧开没几颗牙的小嘴,用尽全身力气,无比清晰地喊了一声:“拔……拔!”
就那一声。我儿子,一个一米八几的大男人,当时就愣在门口,眼圈“唰”地就红了。手里的公文包“啪嗒”掉在地上,什么工作的烦恼,什么路上的拥堵,瞬间烟消云散。他走过去,一把抱起他的小英雄,狠狠地亲了一口。

所以,你问我,宝贝孙子怎么称呼爸爸?
我的答案,脱口而出,就是 “爸爸” 。
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偏好,你仔细琢磨琢磨,这里头的学问,深着呢。
“爸爸”这两个字,从发音上说,就是最符合婴儿口腔结构的音节。b、a,都是双唇音,不费劲。所以全世界大多数语言里,“爸爸”的发音都惊人地相似。这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,最原始、最亲密的呼唤。那两个字,从他那含混不清、沾着奶渍的小嘴里蹦出来,简直是天底下最好听的音乐。它代表的,是一个小生命对那个高大、温暖的男人的最初认知和全部依赖。
当然,现在时代不同了,叫法也五花八门。我听邻居家的小孩,追着他爸爸喊“Daddy”。洋气,确实洋气。我也不是说不好,毕竟每个家庭有自己的习惯。但不知道为什么,我总觉得,“Daddy”这个词,听起来像是加了糖霜的面包,甜则甜矣,却少了一点麦子本身的醇厚香味。
而一声“爸爸”,就像一碗刚出锅的白米饭,朴实,温暖,熨帖。它带着一种不言自明的 庄重感 和 归属感 。你喊他一声“爸爸”,就等于在心里确认了他的身份——他是你的天,是你的山,是那个为你遮风挡雨、给你骑在脖子上的男人。这里面,有一种天然的、不容置疑的 尊重 。
我儿子小时候,也曾有过淘气的阶段。那会儿港台剧流行,他学着电视里,管我先生叫“老豆”。我先生当时就板起脸,没应他。后来悄悄跟我说:“‘老豆’听着像个江湖称呼,我还是喜欢他喊我‘爸’,听着心里踏实。”
你看,这称呼,它反过来也定义了父亲自己。当一个男人听到孩子那声清脆的“爸爸”,他内心深处关于责任、担当的开关,就被彻底打开了。他会下意识地挺直腰板,告诉自己:我是个父亲了,我得更努力,得成为我儿子的榜样。
所以啊,我们做爷爷奶奶的,在这件事上,可以稍微“引导”一下。不是强迫,是潜移默化。
比如,当着孙子的面,我们要多用“爸爸”来指代我们的儿子。 “宝宝你看, 爸爸 下班回来啦!” “走,我们去给 爸爸 开门!” “这块西瓜最甜,留给 爸爸 吃好不好?”
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。听得多了,他自然而然就会把那个高大的身影和“爸爸”这个称呼牢牢地绑定在一起。这个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家庭教育,是在无形中帮孩子建立家庭角色的认知,构建最稳固的亲情链接。
当然,孩子长大了,父子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无间,各种爱称、昵称就都冒出来了。我那小孙子现在三岁多,调皮得很,有时候会抱着他爸的腿,奶声奶气地喊“超人爸爸”;有时候看他爸笨手笨脚地拼乐高,又会笑嘻嘻地喊“大笨熊”。
每当这时候,我儿子都乐得不行。这些昵称,是父子俩独特的亲密暗号,是他们之间爱的见证。这当然是好事,说明他们的关系健康、平等又充满乐趣。
但你会发现,无论有多少花里胡哨的昵称,到了最需要安慰、最需要力量、或者最正式的场合,小家伙脱口而出的,永远还是那声最简单、最厚重的——
“爸爸。”
这声“爸爸”,是一种 传承 。是我儿子喊我先生的,是我先生喊他父亲的,是一代又一代,血脉里流淌的声音。它像一条看不见的线,把家族的男人紧紧地串联在一起。这里面,有责任的交接,有情感的延续,有无需多言的默契。
所以,别小看了这一个简简单dam的称呼。它不是一道选择题,非要选出一个标准答案。但在我看来,教会孙子,发自内心地、充满爱意地、充满敬意地喊出那声“爸爸”,是我们能送给这个小家庭,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。
因为它在告诉孩子:这是你的父亲,你力量的来源。
它也在告诉我们的儿子:你是一个父亲,你要撑起一片天。
而这一切,都浓缩在那一声最动听的呼唤里。每当夜深人静,我儿子把睡着的小孙子抱回房间,我总能想象那个画面:小家伙在梦里砸吧砸吧嘴,或许还会呢喃一声——“爸……爸……”。
而那个守护在他身边的男人,会觉得拥有了全世界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