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古代宫廷:在古代怎么称呼太监的?称谓远比你想象的复杂

你以为他们就叫“太监”?呵,那可就太天真了。

“太监”这个词,其实是个后来者,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它代表的是一种荣耀,一种地位的象征,根本不是谁都有资格被这么叫的。我们今天张口就来的这个词,在古代那复杂的权力游戏中,只是冰山一角。

聊起这个话题,得把时间往回倒,倒得久一点。在先秦,那会儿宫里头需要些干杂活、传传话的男性仆役,但又得保证后宫的绝对“干净”,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群特殊的人。那时候,他们不叫太监,听着还挺“文雅”的,叫 寺人 。你听听,“寺人”,感觉像是什么官署里的小吏,对吧?没错,“寺”在当时就是官署的意思,比如“大理寺”。所以 寺人 ,字面意思就是官署里的人,听着毫无贬义,甚至还有点体制内的感觉。

揭秘古代宫廷:在古代怎么称呼太监的?称谓远比你想象的复杂

到了汉代, 宦官 这个称呼开始流行起来。“宦”,本意就是“仕”,在宫中为官的意思。所以 宦官 ,最初指的就是所有在宫里当差的官员,不一定都是被阉割过的。只是后来,皇帝为了方便,让这群身体有残缺、断了香火、理论上“无欲无求”的人越来越多地担任宫内要职,久而久之, 宦官 就成了他们的专属代名词。你看,这个时候,词语的意味已经开始悄悄变化了。

但是,如果你以为在宫里头,大家就这么直愣愣地喊他们“宦官”,那又错了。那太不讲究了,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时。

唐朝,那可是宦官权力的一个巅峰期。他们掌握着神策军,能废立皇帝,那叫一个 权倾朝野 。这时候,一些更具权势色彩的称呼就出来了。比如 中官 ,这个“中”字,就很有讲究,中央、核心的意思。还有 内臣 内侍 内官 ,都带个“内”字,强调他们是皇帝身边最亲近、最核心的“自己人”,是“内廷”的臣子,跟外面那些“外臣”—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武百官,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。

面对那些手握大权的宦官头子,比如像鱼朝恩那样的人物,你敢叫他“宦官”?怕是嫌命长了。得毕恭毕敬地称呼他的官职,什么“枢密使”、“某某监”,或者更直接、更谄媚一点的,叫一声 公公

说到 公公 这个词,可就有意思了。它不是正式的官称,而是一种尊称,带着点江湖气,又有点像是对长辈的称呼。为什么这么叫?一种说法是,这些大宦官收养了很多义子,在“家族”里自然是“公”的辈分。另一种说法更直接,就是一种纯粹的敬畏。他们虽然不是男人,但他们手中的权力是真的,能让你生,也能让你死。叫一声 公公 ,是一种服软,一种示好。有时候,为了显得更亲近,还会叫 老祖宗 ,那更是把姿态放到了尘埃里。

明朝,是宦官制度的集大成时期,也是“太监”这个词真正发光发热(或者说臭名昭著)的时代。明代的内廷设立了“十二监四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